高职论坛  
 
  高职论坛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略

更新时间:2022-09-12 10:25:47  文 章作者:汪 斌  文章来源:教育与职业  点击次数:

 

要:文章从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理路出发,认为教育类型定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终点,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中介。由此,提出了推动职业教育类型改革、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等实施方略,以期实现现代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略

 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系统明确了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进一步巩固职业教育类型定位,科学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教育类型定位是谋划现代职业教育工作的逻辑起点,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是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终点,而夯实类型办学特色、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中介。

 一、教育类型定位是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

 职业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了百年发展历程。特别是2013年至今,职业教育在跨界融合中类型属性更加鲜明。一方面是逐步完善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政策层面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以协调发展为核心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2014年国务院以制度形式系统回答了如何构建这一问题,发布《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为《决定》)。经过多年实践,我国职业教育形成了学历教育与继续教育并举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了纵向贯通、横向融通的人才培养框架,职业教育办学特色更为鲜明,办学规模快速发展,与普通教育大体相当,因此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明确提出当前我国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体系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是通过夯实类型特色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应始终坚守“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和办学机制,长期面向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坚持“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目标,形成并不断彰显职业教育类型特色,这是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石。因此,我国职业教育在跨界融合中形成了现代职业教育特征,实现了从层次到类型的跨越,这不仅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最为特色的要素,更是推动其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

 二、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终点

 (一)技能型社会建设是助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

 自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技能型社会建设的理念和战略以来,职业院校便将技能型社会建设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目标。在国家层面上明确了建设目标,到2025年我国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更加鲜明,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石伟平认为,技能型社会就是增加技能形成的多元化路径,推动劳动者从初级劳动市场进入次级劳动市场,让每位劳动者都能有机会接受职业教育与培训、接受劳动及工匠精神的熏陶。而职业院校要明确定位,把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以及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作为推动办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国家战略中,不断找准定位,创新多元化发展路径,构建面向不同群体、服务不同产业及产业链条的职教体系,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关心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为实现2035年我国完成技能型社会的建设目标,更需要培养大批技能型人才,因此职业院校在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当前,无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百年梦想,还是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都必须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摆在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以技能型社会建设为目标,深化内涵改革和体制机制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新使命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政策背景、指导思想和发展要义,就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和技能支撑。而职业教育始终把服务发展作为使命担当,在我国不同的发展阶段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伴随着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国建立了独立的、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需要大量技术工人,职业教育责无旁贷担当历史使命,有效支撑了当时工业体系建设所需要的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紧密融合,服务发展使命更加明确,为支撑国家战略发展,为我国产业转型升级并助力走向全球产业链中高端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十四五”开局之年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技能型社会建设战略。技能型社会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联系的社会样态,与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和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是一致的,构建技能型社会需要职业教育供给和经济社会发展高度匹配,因此,职业教育新时代使命更为显著。当前我国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始终坚持“国家—社会—人人”三维空间,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环境,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

 三、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中介

 逻辑中介是联结逻辑起点和逻辑终点的中间环节,是运用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以形成系统理论而确定的,即逻辑范畴体系中的逻辑中项,也叫中介范畴。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夯实类型特色、完善办学体制、创新办学机制、深化内涵建设,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服务技能型社会建设。

(一)推动职业教育类型改革

 1. 树立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教育理念。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不同的教育理念会带来不一样的实践改革。理解职业教育类型特征,不仅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逻辑起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中介。当前职业教育办学基本要素还没有完全与我国经济社会及教育现状契合,还存在特色不够鲜明、框架结构不够清晰等问题。因此《方案》在明确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之后,国家先后实施“双高计划”项目、《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及职业教育本科院校、本科专业和专业学位申报设置标准等,通过系列项目引领,打造类型特征,呈现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样态。因此,职业院校在承担“双高”计划、提质培优“56个重点项目”以及申请设置职教本科学校和专业过程中,科学树立类型教育特征,全面施工,引领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2. 推进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纵向贯通。当前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包括中职教育、高职教育和职业教育本科及硕士学位,不同教育层次构成了一种职业教育类型。因此,国家在顶层设计上通过制度层面打破职业教育学历“天花板”,计划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本科招生规模,将超过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而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在职业教育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如中职教育吸引力不高,本科职业教育还不能满足家长、学生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专科层次职业教育还留有较深的学历教育痕迹等。

 如何推进职业教育纵向贯通,笔者认为,首先,要跳出当前的教育体系,顶层设计职业教育改革。比如,将现有的义务教育普及至高中阶段,在高中阶段增设职业技能课,或增加高中职业技能特长生,取消中等职业教育,这样避免过早分流而引起学生和家长的焦虑。其次,要逐年增加职业教育本科学校和本科专业,力争“十四五”末取消专科职业学校,保留一定比例的职业教育专科专业。比如,所有高中毕业生都可以进入本科层次职业大学,完成本科职业教育学分颁发本科毕业证书,仅完成专科层次职业教育学分就颁发专科毕业证书,这样形成能上能下的学历机制,通过学分制贯通,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最后,建议推行“职教高考”和“普通高考”并行制度,职业院校招生采用“文化+技能”的形式,代替现行高考,且职业院校招生学生不再从高考中录取,从而实现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贯通衔接,更好地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3. 顶层设计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系统工程,不仅切实推进纵向贯通,更需要促进不同类型教育横向融通。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和不同学段的普通教育相互渗透融通不够,义务教育阶段开设的职业启蒙和劳动技能课程不足,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学分还不能互认、与继续教育还未能形成终身教育体系,国家人社和教育部门分别认定的技能证书还存在不能互通等问题。

 现代职业教育要受到社会重视,不断增强吸引力,在顶层设计上需要促进不同类型教育的横向融通。首先,由国家统编职业启蒙教育、劳动技能教育教材,在中小学阶段开设;在高中阶段举办不同工种的中学生技能大赛,类似学科竞赛,使职业教育、技能教育伴随孩子成长,实现知识和技能渗透融通。其次,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学分互认、课程互选,国家顶层设计“学分银行”制度,在高等职业院校完成学分可以申请普通高等教育相关专业学士学位,也可积累到一定学分去申请学术或专业学位研究生,通过学分融通,实现合理流动。再次,顶层设计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无论人社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书,还是教育部推动的“1+X”证书,要实行统一标准、水平相当、价值相等;并由国家委托开发鉴定,可由不同单位实施,从而实现技能证书融合互通。最后,职业教育与职业培训融通,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只有做到融通,才能实现各类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和转换,只有当职业院校学生的学习成果能给他们带来与普通教育学习成果同等的社会效益时,社会才能认可职业教育的类型发展。

(二)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

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破除办学体制障碍,作为一种跨界的教育类型,教育元素的“融”体现不够,还存在领域界限和政策壁垒,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衔接不够顺畅。比如,在政府层面上,对各地“十四五”规划文本的研究发现,产业规划、产业融合发展规划占据大量篇幅,而产教融合规划较少,地方政府重视力度还不够。从办学主体来看,以56所国家“双高计划”院校为例,地方举办的高职院校占50%以上,行业举办高职院校不到10%,上市公司、行业龙头企业举办的职业教育没有入围,这体现了行业企业举办的优质高职教育较少。如何完善产教融合办学体制,需要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推动办学主体多元化,实现产与教真“融”真“合”。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不仅要完善教育层次,更要在办学体制上实现多元化,办学主体由之前的公办院校为主,到逐步引导头部企业、上市公司举办职业教育,把深化产教融合改革作为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性任务。同时,国家在政策和资金上创新举措,促进办学体制创新。比如,在政策上,允许公办院校和企业联合办学,通过制度创新,推动双方在资源、人员、技术、管理、文化上实现全方位融合,推动校企依法合资、合作设立实体化机构,实现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促进教育和产业体系的人才、智力、资本等资源要素集聚融合、优势互补,打造支撑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2. 优化职业教育专业供给,实现人才培养“全链式”融合。《决定》明确提出,职业院校专业设置要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职业教育要与地方经济同步规划、协同发展。研制职业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一方面教育主管部门要实行产教融合招生联动机制,通过招生计划这一杠杆,推动职业教育专业服务产业发展。比如,为了对接创新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技术变革对岗位的新需要,服务乡村振兴等,可以增加相应专业的招生计划,对于就业率低、即将淘汰的产业和职业岗位消失的专业要控制招生计划,通过建立优胜劣汰的招生机制,引导学校开设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形成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另一方面要建立专业培养和产业发展联动机制。成立省级行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实现专业大类全覆盖,职业院校建立由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和学校等多方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全程参与学校人才培养、专业调整、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等,实现人才培养“全链式”融合。

 3. 发挥政府统筹作用,协同推进产教深度融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坚持政府主导,发挥市场作用,形成各方协同共进的工作格局”。当前全国产教融合型试点城市21个,试点企业63家,如何以城市为节点、行业为支点、企业为重点,打造一批产教综合体,是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政府要统筹资源,将产教融合城市、行业和企业列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合理配置职业教育和人力资源的不同层次需求,同时开展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培育工作,制定建设任务和评价指标,以市场为导向,建立服务精准、运作规范的产教融合服务组织,协同推进产教融合项目建设成效。另外促进产教融合型实训基地和公共实训中心协同发展,地方政府规划公共服务中心,职业院校承担运行管理,将实训基地建在公共实训中心,既服务实训教学,又能为企业承担员工培训,相互贯通、相互协同、相互促进,实现育训有效结合。

 (三)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机制

 职业院校深化校企合作需要在政府推动下,通过行业指导、校企主导合作内容和形式,这种双主体合作机制写入“校企合作促进法”。而当前校企合作过程中,还存在缺位、越位现象,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尚未健全,企业文化在学校渗透不足,学徒制人才培养的数量和层次还不够深入,这需要进一步拓展合作形式和内容,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双主体合作共赢。

 1. 优化政策环境,实现政府推动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打好政策“组合拳”,不仅各级政府要制定优化校企合作宏观政策,更需要相关职能部门进一步将政策细化落地。比如针对当前校企供需矛盾,促进企业全程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吸引学生主动到企业实习就业,芜湖市制订“紫云英人才”计划,由市教育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四个职能部门联合出台“冠名班、订单班和学徒制人才培养班”奖励政策,引导校企双方联合培养,促进学生积极就业。还有地方政府将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作为企业申报立项各类项目和获得奖补的重要依据,把校企合作成效作为评价职业院校办学的重要指标,通过政策杠杆推动校企互动,深化各领域合作。

 2. 拓展合作形式,不断丰富校企合作内容。长期以来,职业院校坚持校企合作取得的办学成效,但合作形式和内容还需要不断创新。在合作形式上,可以进一步探索联合办学,比如职业院校把实训室建在企业,由企业承担学生实训环节的教学任务和生活安排;学校可建设“中试”基地,为企业产品提供前期检测和实验。企业以资金、技术、管理等形式参与职业办学,职业院校可适当将部分专业招生计划转给企业,这样通过引入企业文化管理,切实提升学校治理能力。同时还可以通过校企主导建立职教集团,推进实体化运作。在合作内容上,不仅合作共建新专业,还要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联合开展技能大赛、开发教材、开发新课程等方面合作;同时企业技术人员和学校教师联合实现互培互聘,不断丰富校企合作新内涵。

 3. 创新合作载体,延伸职业院校办学空间。以“双高计划”建设为例,“双高”十项建设任务中的核心是打造两个高地,即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高地,两高地建设是新时期校企合作新载体。比如,在打造人才培养高地的过程中,可以依托产业、联合企业打造专业群,专业群可以突破校内外办学物理空间的限制,实现多元合作。职业院校和头部企业可以联合开展双边多边技术协作,通过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协同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众创和孵化基地等,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的过程中,进一步延伸职业院校的办学空间。

 (四)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以改革创新促进教育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办学质量提升,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动力所在。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更为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应在推动内涵建设的同时,坚持立德树人,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等方面改革,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1. 打造“双师”队伍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力量。职业院校教师是推动改革、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打造“双师”队伍应做到“四个结合”。一是“双师素质”教师队伍,职业院校把引进思政专业课教师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相结合,在达标思政专业教育师资比的同时,通过课程思政培养一批专业课教师队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二是“双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把教师职称和职业能力结合起来,引导建设一批初级、中级和高级“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三是“双师岗位”教师队伍建设,职业院校实现固定岗与流动岗相结合,通过流动岗位柔性引进一批高层次人才,提升整体师资水平。四是“双师兼职”教师队伍,包括校内兼职和校企互聘兼职,打造“双师”队伍。同时国家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以及国家和省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建设,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提供更多平台。

 2. 创新人才培养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创新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推动教学内容和教材的改革。新技术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提出新要求,也作为技术手段提供更多支持,夯实学校基础课堂的同时拓展第二、三课堂,不断创新教学途径。依托职业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大赛,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运用信息技术解决传统教学中的难点和痛点,推动“三教改革”。推行1+X证书制度,不断完善“岗课赛证”综合育人机制,这样在教学内容上需要系统开发模块化、岗位化、赛项化及系统化的实训课程体系,把新的技术和工艺引入课堂,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强化职业院校教材建设,通过完善编写流程、健全监管机制,建设一批国家统编教材、规划教材、特色教材、行业教材、校本专业教材及相关职业岗位系列读物等,满足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需求。

 3.完善质量体系是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根本保障。职业院校办学主体多元化,随着招生制度改革,实现了学生生源的多层化、多元化,人才培养时空转换,以及专业更新、调整和淘汰动态化,需要建立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这样才能保障教学改革成效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职业院校完善质量保证体系要以教育评价为导向,当前教育评价改革是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职业院校坚持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以及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数量等为办学评价的核心指标,引导树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职业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同时落实教育“管办评”分离要求,聚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教学诊断与改进制度和教育督导评估机制,保障职业院校办学自主权,持续提升办学质量,不断增强其适应性和吸引力。

 来源:《教育与职业》2022年第13期

 *引用格式:汪斌.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略[J].教育与职业,2022(13):36-41.DOI:10.13615/j.cnki.1004-3985.2022.13.011.

上一条:奋力谱写新时代新征程教育改革发展新篇章 下一条: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深化发展的未来路向

【 文章录入:龙启文    责任编辑:龙启文 】 

Copyright ? 2012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4118ccm云鼎集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高职教育研究所办公电话:0795-3203833  高职教育研究所邮箱:yczygjs@163.com  管理登录  设计制作:网络信息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