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  
 
  他山之石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探索智能制造专业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

更新时间:2022-02-18 11:37:02  文 章作者:  文章来源:  点击次数:

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精准服务高端装备、物联网等省市重点产业集群,围绕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质量保证、师资团队和支撑平台等六个要素有机整合,通过“三集统筹、双标同步”专业集群建设,“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平台共建、资源共享、命运共通”产教融合集成平台打造等举措,构建了“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

目标引领,构建了“三集统筹、双标同步”专业集群建设模式

基于目标模式理论,借鉴产业集群理论,围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的智能生产、智能使能、智能装备等关键技术领域和行业应用,规划集群架构,构建了数控技术、物联网应用技术等7个专业群组成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图1),实现了专业集群、资源集成和管理集约(三集统筹)。

图1 智能制造专业集群

围绕专业集群,开发了“人工智能”“精益生产”等105门集群技术拓展课程,“数控编程”“工业互联网”等78门集群证书接口课程,建成集群共享“课程池”,由此打通了群内专业方向课程互选通道,有效促进了复合型人才培养。各专业群聚焦核心技术方向和学生就业面向,融入大思政与创新教育,重构“基础通用、平台共享、核心聚焦、方向融通”的课程体系(见图2);完善优质教学资源的转化机制,不断推动新技术、新工艺、新技术、新规范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实现智能制造国家技术标准开发与专业教学标准优化“双标同步”。通过“三集统筹、双标同步”的专业集群建设模式促进产教贯通,实现专业结构布局吻合产业升级。

图片2.png

图2 专业集群架构与课程体系图

2.问题导向,创新了“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人才培养模式

针对生源类型差异化带来的学生需求个性化和智能产业“个性化、小批量” 岗位变迁带来的人才需求多样化的新变化,学校以专业集群建设为引领,以产业发展和学生成才需求为导向,通过与西门子等世界500强企业和阿里云等国内领军企业共建产业学院、校企混编教学与科技创新团队、联合开发人才培养方案和优质教学资源等,促进教学过程对接生产过程;充分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大国工匠的育人效应,强化德育与技术技能、专业与创新教育融合,涵养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推进课证融通,培养双证实用型人才;优化“能力导向、四阶递进”专业群课程体系,培养专业复合型人才;组建开源创新创业学院,实施研赛创教一体化教育教学,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实践并完善了“双主体两融合多通道”的人才培养模式(图3)。同时以智慧校园的大数据为支撑,依托内部质量保证体系3.0,机制与文化双引擎驱动,周期性校准供需目标,促进育人全程“灰箱白化”,实现闭环控制,服务全体学生全面成长成才,即通过目标校准促进供需畅通,实现人才供给符合社会多元需求。


3. 成长驱动,打造了“共建、共享、共通”教学支撑新体系

制造业数字化升级过程中技术交叉多、更新迭代快,倒逼学校提升创新能力。学校以学生成长和成才需求为驱动,联合政府、行业、企业共建了集“人才培养、生产示范、技术服务、文化融合、国际交流”五位一体的智能制造工程中心,强化专业集群的条件支撑(图4),实现了从平台共建到资源共享再到命运共通。依托该平台发挥“技术、项目、资源”要素作用,聚焦智能仓储、5G工业应用等开展项目研究,聚焦智能仓储、5G工业应用等方向,教师走进企业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学习和钻研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形成核心技术能力,并将技术案例转化为教学资源,及时融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大幅提升了师生的技术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也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人才和技术支撑。


图片4.png

图4 “五位一体”产教融合集成大平台架构

学校的智能制造集群“三通三合”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得到上级单位和社会广泛认可,我校在全国性会议上分享交流建设经验60多次,在教育部和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召开的国际会议上作经验介绍18次;130批国外同行来校交流学习。成果指导专业集群建设经验以多期江苏教育工作简报形式向教育部、省人大等报送,为职教政策决策层提供参考。《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34家省级以上媒体对我校进行了785篇次相关报道;CETV对我校进行了“双高100”等智能制造专业集群建设专题访谈。在CCTV1“新闻联播”《深化产教融合、职业教育为产业发展赋能》专题报道中,龚方红校长分享了学校“坚持技术引领,目前已经开发了5个对接国际的智能制造技术类标准,并且转化成专业和课程标准,为智能制造产业链中的关键技术领域培养和储备人才”的成功经验。


 

上一条:河南:打造真正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教育 下一条:与时俱进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

【 文章录入:龙启文    责任编辑:龙启文 】 

Copyright ? 2012 -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4118ccm云鼎集团高等职业教育研究所 版权所有
高职教育研究所办公电话:0795-3203833  高职教育研究所邮箱:yczygjs@163.com  管理登录  设计制作:网络信息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