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说“廉”

2012/04/24  点击:[]

人游西湖,必去白堤、苏堤。从断桥残雪到平湖秋月,从苏堤春晓到六桥烟柳,领略千般胜景,万种风情。

我游西湖,从白堤到苏堤,清廉之风扑面,浩然正气养眼,却是另一道风景。

心境不同,感受迥异。

白堤、苏堤,世人皆知,是白居易、苏轼二公为官杭州筑造。

唐时,白居易出任杭州刺史,体恤民情,筑堤蓄水,开西湖千古风韵。堤成,远观如美玉砌就,近赏则如姜夔所言:“堤畔画船堤上马,绿杨风里两悠悠。”从此西湖锦绣添,美名扬。

又何止景观?白堤当年的功效更在蓄水灌田,利农事、惠苍生。及至白乐天奉命赴京,百姓感恩戴德,齐聚官道,备下酒水菜肴,聊表心迹。

面对盛情,白居易深感建树甚微,愧对民众,挥泪留下《别州民》。诗中写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甘棠无一树,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唯留一湖水,与汝救凶年。”可见,杭州三年,白居易的得意之作是贮水防旱的堤坝。

天下事,无巧不成书。两百多年后,宋代一位大文豪也走马杭州,出任太守,并视杭州为故乡,坦言“自意本杭人”!这便是苏轼。

两年杭州,苏轼留诗几百首,后人赞不绝口。若论最大功绩,当数整治西湖。

上任伊始,旱魔降临。本当大显功效的西湖,由于疏于治理,此刻水干涸、草丛生,淤泥壅塞、无水可调。曾笑吟西湖“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苏轼,改口捶胸长叹:“葑合平湖久芜漫,人经丰岁尚凋疏。”由是上下奔走疾呼:若再不整治,更二十年,无西湖矣!

西湖治理,反对者众,指责耗费财力物力。立志“上益圣德,下济苍生”的苏轼,反复上表朝廷,并在《申三省起请开湖六条状》中直陈:“西湖之利,上自运河,下及民田,亿万生聚,饮食所资,非止为游观之美!”诚如斯言,无田可种,无水可饮,无酒税可收,对宋王朝和杭州百姓影响巨大。仅以酒税为例,杭州每年居全国之首。无水即无酒,税从何来,民何以堪?

疏浚西湖,起大量淤泥,无处堆放。苏轼顺民意,出妙招,用淤泥筑长堤,一者宜民出行,二者省搬运之苦。这堤筑得艰辛。缺资金,苏轼四处募捐,情急时作书画以售,筹集善款;工期紧,他屡屡大堤督战,不敢懈怠。苏轼生性简朴,每至正午,凡饭食未至,即取筑堤人海碗,满盛陈年米饭,须臾尽之。

堤成,六桥卧波,南北相通,西湖再续繁华。苦尽甜来,造福一方,苏轼心下喜悦,赋诗赞曰:“六桥横绝天汉上,北山始与南屏通。忽惊二十五万丈,老葑席卷苍云空。”

后世以二公姓氏命名二堤,千秋永存。岁月流逝,人们索性将白居易诗句“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中的“白沙堤”改称“白堤”,沿用至今。可见,这堤原本“筑”在百姓心中。

临别杭州,苏轼带走山石几块,系慧净禅师馈赠。此事苏轼有记:“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虽才名相远,而安分寡求,亦庶几焉。三月六日,来别南北山诸道人而下,天竺慧净师以丑石赠行。”

原来,当年白居易游天竺山,见山石玲珑可爱,随手拾取几块。调离之际,难舍杭州湖光山色,携石而归,以作念想。后觉不妥,山石虽微,但在自己心中抵得千金,玷污清名。反思之余,写就《三年为刺史》诗两首,其二自责曰:“三年为刺史,饮冰复食檗。唯向天竺山,取得两片石。”刺史三载,携片石数块归,尚说有损清白,自律如此!

苏轼崇尚白乐天,对天竺山石也情有独钟,得后戏称“丑石”。亦学白居易,赋诗道:“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苏轼治杭,处处以白居易为榜样:治湖,吟诗,爱山石。诗中的“还将天竺一峰去”,摆明学白居易的“安分寡求”,携走“云根”处的山石,是要将清纯之气带往天涯海角,矢志不忘。

白居易、苏轼“廉”字当先,勤政务实。寻诗觅句,其人格魅力、道德风范和文化形象,与西湖永存。追思白居易的群雕“惜别州民”、记载苏轼功绩的纪念馆,让后人看到的是二公的贤良;千年白堤、苏堤,让后人读到的仅两个字:民心。

故游湖所得,唯一“廉”字!

上一条:官德建设视角下的传统廉政文化审视 下一条:湖南江永:校园劲吹清廉风

关闭

 

 

版权所有@4118ccm云鼎集团 | 地址:江西省宜春市中心城区中山西路399号 | 邮编:336000 | 邮箱:ycvcxchb@163.com | 电话:0795-3204052 | 赣ICP备B2-20050127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