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中国的机遇,世界的机遇

2011年01月07日 22:55 佚名 点击:[]

1

观察世界,总会有那么几条主线。

2010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积累新的量变,中国发展的世界意义成为把握时代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谁曾想到,德国这么快走出危机、经济很长时间以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强劲增长、一度从词汇中被排除掉的‘完全就业’又回到人们嘴边。”临近岁末,《星期日法兰克福汇报》以《谢谢,中国!》为题发表文章,坦言德国的经济成就是“北京制造”。

“中国公司是2010年美国IPO市场的明星”,“将‘中国’与‘互联网’两个元素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今年美国投资者争相抢购的股票。”《华尔街日报》以其特有的关切描摹中国机遇。

2010年,发达国家经济复苏整体迟缓,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左右。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国际经济政策协调,推动实现发展中国家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代表权提升。

“如同改变自己一样,中国正在改变着世界。别再提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的说法了,中国已经成为一支革命性力量。”世界最强大国家的一份权威杂志发出这样的感慨。

“中国在多边国际场合表现得自信而勇敢,中国正在改变全球的一些行为方式,这使其成为国际上的革命性力量,只不过这种革命性力量是以和平方式展现的。中国在外交中提到的和平发展与西方大国过去的外交政策有着根本的不同。”一位非洲学者对中国机遇的张力做出自己的判断。

2

作为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清醒判断当下的历史方位,如何处理好自身发展同外部世界的关系?

“给中国一个机会、世界将添一份异彩”。这一来自中国的世博承诺,反映了中国致力推动世界共同繁荣的心声。上海世界博览会犹如一部写在大地上的百科全书,构成了一幅多元文化和谐共荣的美好画卷。上海世博会也是一道“微缩景观”,诠释中国与世界各国携手应对各种挑战、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理想信念。

和平发展,是深刻把握时代特征、中国国情,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借鉴、汲取别国发展经验,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也是中国对外战略的郑重宣示。

和平发展,把发展与和平有机统一,理念、路径、方式上区别于国际关系史上侵略、掠夺和扩张式的发展。

和平发展,契合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要求,致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同时,通过对内积极推动和谐社会建设,对外积极倡导和谐世界建设,营造有利的良好国内国际环境。

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轨迹,彰显中国和平发展的世界意义。茁壮成长的中国力量,以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共同繁荣为指归。携手合作、互利共赢、责任共担,国际大家庭中锐意进取、勇于担当的一员。与邻为善、以邻为伴;要想自己发展,必须让别人发展;要想自己安全,必须让别人安全;要想自己活得好,必须让人家也活得好。中国与世界,利益共同。

“我们既要不断创造13亿中国人民的美好生活,又要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高擎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同各国人民一道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这是在成功、精彩、难忘的上海世博会开幕式上,中国向世界的明确宣示,寓载着真诚期待,透射出坚定信念。

“如果把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比作一首乐曲,上海世博会就如同其中的一段华丽乐章,集中展现了中国在各领域的发展成就。而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推动经济发展方面的持续举措,则如同悠长的旋律,充分反映了中国在经济建设领域的经验积淀和负责任大国的风范。”埃及教授的描述诗意盎然,蕴含期盼。

3

世间万象变幻多端,争斗与混沌的乱云不时出现。然而,历史潮流无法阻断——和平、发展、合作的力量上升凝聚,大势清晰可辨。

未来科学家托夫勒断言:“人类不止在过渡,而且在转型;我们要面对的不仅是一个新社会,而是一个崭新文明的再创造。”旧秩序在调整,新制约在显现;旧规则被改变,新理念在上升。互利共赢,时代的声音,响遏行云。

国际力量此消彼长,和平力量正在上升。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新兴市场国家发展壮大。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历史性深刻变化,世界经济版图重新绘制。进入新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24%上升到33%,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拉动了经济复苏,推进了多极化进程,世界格局趋向平衡。

国家发展速度加快,合作机遇继续拓展。印度、中国的偏远山区,巴西、南非的繁华都市,普通民众通过辛勤劳动创造幸福生活的大环境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告别战争、动乱、贫穷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追求。发达国家也在激烈竞争的新形势下,探索新的可持续发展途径。发展创造着合作的机遇,发展创造着共赢的机会,合作共赢又加速着发展的步伐,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正趋向于和平的、可持续发展的竞争。

经济治理机制改善,相互依存度不断增进。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机制开始改革、调整,世界各国加快了发展模式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国际合作的深化,增进了世界各国经济的开放度和相互依存度,也促使越来越多的经济体以合作、务实的态度,积极推进双边、多边或区域内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大国间协调加强,对话日益多于对抗。大国关系总体稳定、相对均衡,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已降低。在一些事关全球利益的重大问题上,大国加强了合作。正是因为大国的合作,这些问题才能得以缓解。一些局部地区的热点问题虽仍可能引发战争,但由于大国间协调的增强,局部地区发生战争致使战火扩大的可能性在减少。谈判解决问题成为各方共识。国际格局虽趋向多极,但由于大国间加强协调,新兴力量发挥平衡作用,世界局势整体上从对抗转向对话、由紧张转向缓和。

新一轮技术革命启动,创新势头持续飙升。科技知识创新、传播、应用的规模和速度前所未有,许多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纷纷采取规模和力度空前的经济刺激措施,加强体制创新和政策引导,以抢占世界经济发展新的制高点。这一轮技术革命也为新兴市场国家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

三大层面共识增多,全方位力量整合。在全球层面,对世界性问题的认同在加深,对民族差异、文化多样性、生态环境、公共卫生、打击恐怖主义等问题的共识在逐步形成。在国家层面,和平、发展、民生、环境、合作等问题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共识,成为每个国家决策中必须考虑的部分。在民间层面,借助于经济全球化的扩大,民众的参与正聚合成为越来越强大的舆论共识,制约着国家的发展、政府的决策和企业的进步,影响着全球未来的走向。

4

当然,世界上还是有一些人,总不肯相信眼前的事实,宁愿追随其心中既有的偏见。他们喜欢用刺激性的词汇来描述中国的角色,甚至将中国的发展视为对世界秩序的“颠覆”。“崛起带来的危险”,这是最近一期英国《经济学家》周刊的封面文章对中国的误解。

没有谁想错失搭乘中国发展快车的机会,但总有那么一些人期望这趟快车能够沿着他们设计的轨道前行。既想搭车又担心方向的矛盾心理,在2010年一场场激烈的交锋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年初的谷歌事件,年底的诺贝尔和平奖闹剧,轮番登场的“责任论”、“傲慢论”、“威胁论”。

纠结于臆想出来的“可能威胁”,甚至在不容讨论的领土主权问题上大做文章、恶意攻击,无端否认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究其根本,要么是意识形态上的“冷战观”,要么是一些错误舆论的引导,使这些人不甘心承认中国的和平发展有利于世界这一不争的事实。

事实毕竟不可撼动。不久前,美国《纽约人》周刊网站刊载约翰·卡西迪文章指出,西方看中国要有历史视角,“中国在过去25年里的历程引人注目,堪称奇迹。我们不应抨击中国人没有践行我们的祖先亦未达到的行为准则和向他们宣讲自由市场的种种优点,而应当祝贺他们所取得的成就,与他们展开交往”。

“将中国变成对手的最佳途径就是把它当做对手。”这是《经济学家》社论提出的观点。难道需要、有必要把中国变成对手吗?这是某些人应当深刻反省的问题。

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这是中国几千年文明历史证明的事实,这是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成就所突显的道理。

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注定将世界各国带进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的时代。分享机遇,互利共赢,才是智者应有的选择。

中国快车不会按照某些人设计的轨道前行,但中国的持续发展必将使合作伙伴获益。同样道理,误判中国和平发展的方位,就会错过中国带给世界的机遇,并将错过自己的机遇。

5

2010年,中国同世界的联系更加紧密。

“中国和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已经形成利益交融的局面。中国越发展,给世界带来的机遇和作出的贡献就越大。中国巨大的市场容量、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日臻完备的产业配套能力、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正在吸引越来越多跨国企业到中国投资兴业,也为亚太工商界提供了更多商机。”不久前,胡锦涛主席对亚太地区工商界人士明确表示,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把自身发展与各国共同繁荣紧密结合起来,努力推动共同发展。

展望2011年,迎接“十二五”开局。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中国继续用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规划未来,中国在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发展举世瞩目。

未来,一定是中国同世界的繁荣联系更紧密的未来。中国致力于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发展,同时在世界发展中寻求自身更好发展。中国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挑战的国际合作,为世界经济增长而努力。中国加大投入,继续通过南南合作框架向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帮助其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中国本着负责任的态度参与国际规则制订,推动世界经济形成更加合理的产业分工结构、更加均衡的金融贸易结构、更加科学的资源配置结构、更加公平的利益共享结构,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中国并不是在谋求全球霸权地位,甚至不想成为本地区的主宰”,“像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能够基本上和平地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崛起,这是史无前例的。让这种势头继续下去吧!”美国《纽约时报》最近载文这样说。

“中国对我们明显是一个机会……德国从中国发展中受益远比从其他国家获得的要多。”这是一位德国企业家的话。

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只有上升到精神和理性的高度时,才能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并永久传承。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东方大国持续走在蓬勃发展的道路上,必将具有更为强劲的影响力、竞争力、亲和力和感召力。今天的中国具备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强大的塑造战略机遇的能力,未来的世界必将更加深切地感受到中国机遇的意义。

中国的机遇,世界的机遇。(国纪平)

上一条:美国人看中国会不会更客观? 下一条: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在昌隆重召开 苏荣吴新雄作重要讲话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4118ccm云鼎集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