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高职教育本质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兼述襄阳职业技术学院素质教育的主要做法
蔡泽寰
近十年来,我国的高职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在当前,也存在着技术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单纯的注重操作技能的训练,片面强调专业技能的培训,仅仅满足于让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岗位所需的实际知识和技能,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背离了教育的本质追求,是一种潜在的危机。教育的本质追求是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是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使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成为合格的社会人、职业人、未来人。而人的素质的提高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高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种类型,有其自身的属性和发展规律,与技校、职校乃至社会培训机构之间的区别,绝对不是教育层次的高低、所授知识的深浅。本质的区别在于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以及社会对教育功能的呼唤。
一、克服功利化倾向,坚守高职教育本质。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职业教育梦是“技术技能强国梦”,是“全面发展梦”。实现职业教育梦,归根到底就是要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职业教育的本质追求。十多年来,高职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成就有目共睹。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功利化倾向,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引起我们高度警觉,应该有所警醒。
——在职能定位上,将高职教育仅仅当成就业教育,将职业教育纯粹是为“就业”而举办的“教育”,强调一切为了就业,片面强调技能的培养,逐渐放弃了学校教育应该具有的功能,偏离了教育的方向,失去了教育的本来面目,沦为技能速成的培训机构,与“君子不器”的教育思想相去甚远。
——在课程设置方面,一味迎合行业、企业追求“现实实惠”的需要,致使高职教育为适应企业岗位现实需求而“功利”化,职业素养、人文素质养成的课程成为可有可无的点缀或替补,培养的人才就不一定是受过“类型高等教育”,并能“满足职业岗位和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
——在教育教学上,一方面,教育的主要功能变成了简单的管束学生,教学的主要任务变成了技能传授,教育教学 “两张皮”。另一方面,强调无缝对接、基于工作过程、创设真实情境,致使知识特别是起着具有再生能力和作用的基础理论知识,被肢解得支离破碎,很难实现保证培养对象有能力、有实力应对职业流动和职业内涵要求的提升。
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种类型,要坚守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克服功利化倾向,正确理解高职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办学方针,发挥高职教育的本质功能。我们讲“以服务为宗旨”,绝对不能过分强调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我们讲“以就业为导向”,绝对不能满足于学生毕业后能找个事做,而忽视学生就业创业能力、职业迁移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有尊严的工作、生活;我们讲“以能力为本位”,绝对不能仅仅满足于知识传授、技能速成培养,忽略了学生个性修养、职业素质的提升,忽略了学生的人本需求,甚至把学校变成技能培训机构。我们要将育人树人作为学校的根本任务,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永恒主题,将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标,最大限度满足人的全面发展需要。要让学生通过感受由学校、行业、企业、社会合作所共同构成的文化圈的影响,培养素质高、素养好、责任心强、懂专业、可朔性较强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二、人的素质素养,决定人及社会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融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教育于一体的完整的科学体系。这些内容应当贯彻于职业教育工作的全过程,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滋养。只有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素质、综合素质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夯实基础,才能达到其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
——素质的好坏,决定人与人的差异。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起点相同、经历一样、智质差不多的人,最后的发展和成就有天壤之别,其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素质和修养的差异。不同的素质决定不同的态度,不同的态度决定不同的人生。提高人的素质,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素质的高低,决定职业发展的后劲。教给学生过硬的技能,可以让他们在一定的时期具有适岗能力,但要想走远、走好,还必须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和修养。用人单位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看重是否在职业链上具备发展的“后劲”。
——素质的提高,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人的素质的提高,既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亦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基础。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集合体,人作为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其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社会发展推动力的大小,影响社会发展的进程。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致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在办学中始终坚持教育的本质追求,把最大限度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作为学校的办学理想。始终坚持高职教育的高等性和职业性并重,在强调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突出人的全面发展。始终坚持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育人工作理念,把素质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着力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全程、全方位的素质教育体系。
(一)、深化“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改革,系统设计课程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1.“三级平台”教学模式的内涵。学校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三级平台”教学模式。“三级平台”教学模式是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培养的人才适应社会、适应职业、适应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为目标,按照“提高素质、重视基础、强化技能”原则,基于典型工作过程(任务)、基于能力培养、基于素质提高的要求,融合相关职业(技术)标准,构建的“通识能力、专业通用能力、专业特殊能力”有机结合、相互融通的“三级平台”教学模式。
2.“三级平台”教学模式的实践。各专业根据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人、职业人、未来人的要求,根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技术领域的内涵提升要求、岗位迁移能力要求等,改革、整合人文工具课程,搭建通识能力平台;系统设计专业课程和专业限选课程,搭建专业通用能力平台;按照技术领域任职的专门要求,搭建专业特殊能力平台。同时依据职业要求和人才培养规格,系统设计素质拓展活动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辅相成,有机融合,形成了较为科学完整、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各专业按照“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学做一体”的思路,以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为主要形式实施课程教学,大力推进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主体,强化素质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既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又保障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二)、科学设计显性课程,筑牢课堂育人主阵地,系统培养学生人文素养
1.科学设置人文工具课程。学校把人文工具课程作为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工具课程在我校不是可有可无,而是举足轻重。学校明确规定大学语文、高等数学、大学英语、思政类、大学体育等课程的最低学时学分,确保每个专业的人文工具课程学时学分占专业总学时学分的25%左右,并且学校规定工科专业必开物理课程,理科专业必开生物化学课程等。学校还在全校开设了100多门公共任选课,满足学生的爱好和个性化需求。人文工具课程是我校教育教学体系有机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已经成为全校的共识。
2.系统改进人文工具课程。学校高度重视人文工具课程建设与改革,对所有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和单元设计,研制了课程标准。学校还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和专业大类的需求对课程进行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个性化改革,改革的总体要求是:适应学生,减小难度,通俗易懂,化难为易,通过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和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自信。我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兼顾人文教育和语文能力,融语文阅读、表现力训练、通用文体写作为一体,在第一学年开设,共4个学分。高等数学课程根据专业大类教学需要确定了5类数学及其课程标准。高等数学教给学生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也是对学生的必不可少的思维训练。大学英语实施分层教学;大学体育在第二学期开设了近20个选项。
3.实施精品课程和精品课堂工程。人文工具课程积极构建“三级精品课程体系”,目前已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院级精品课程13门。学校持续实施精品课堂工程,把课程改革成果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受益,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把人文素养教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确保课堂有效度,育人效果好。
(三)、系统规划隐性课程,发挥环境文化和活动文化育人的作用,高度重视学校文化生态环境建设,凸显“以文化人”
1.以大爱文化为魂,构建学校文化生态环境。隐性课程是由美国教育社会学家菲利普﹒杰克逊1968年在其著作《教室生活》中最先提出,是指学校的环境、建筑、组织特性、校风、班级气氛和文化等等。学校把大爱文化融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着意营造出一种优雅的园林式校园建筑风格;把校训精神融入到场馆铭牌中,叠印着厚重的文化背景;把“以爱为核心,以职业为切入点”的学生教育理念融入到各类教育活动中,打造丰富多彩的活动品牌和活动课程;把行业企业文化融入到专业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职业精神和素养,培养人文情怀。
2.以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系统设计教育方案。学校高度重视基于学生视角、基于对接学生未来的教育方法和内容研究,了解学生、感知学生、关注学生的未来和发展需求。学校从三个层面设计具有学校特色、院部特点和专业个性的教育方案,精心选择合适的教育内容,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使鲜活的内容与生动的形式高度统一。一是在学校层面,针对学生可持续发展必备的能力、素质,设计通识性的活动项目;二是在院部层面,结合专业群和行业发展对学生职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各院部的特色,设计专业大类通用性的活动项目;三是专业层面,结合岗位群技术领域的任职要求和学生未来岗位晋升和迁移必备的能力、素质等,设计具有专业个性的活动项目。完善既传承大爱文化,又服务职业发展;既有通识性素质培养项目,又有专业通用性和个性化项目的教育方案,形成对学生从入校到离校的完整教育体系。
3.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为核心,系统推进素质拓展工程。学校将素质拓展工程纳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内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专业所属行业背景、代表性企业的文化特色、区域文化特色(襄阳本土文化特色),根据专业学生的思想、身心特点、未来职业操守、职业素养以及年级学程特点,系统设计了学生校内学习、假期社会实践、企业实习实训期间的素质拓展训练活动体系。一年级重点围绕培养学生的通识能力、二年级以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三年级重点围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开展相应素质拓展活动,形成了以六大模块为核心、二十四个项目为支撑的学生素质拓展体系。重视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的吸收、浸润和熏陶作用,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平台。
(四)、以“三全”育人为导向,创新“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
1.推进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增强育人合力。学校建立了全员育人的协同机制,明确了教师、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的育人职责,教师教书育人,干部一岗双责,推进校领导联系学生党支部、中层干部联系学生班级和40岁以下的干部担任班主任制度。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师生互动交流活动,定期组织和举办“教授沙龙”、“德育名师沙龙”和“青年教师沙龙”等,干部、教师深入学生开展谈心、咨询和辅导。
2.创新“四位一体”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建设高素质的育人队伍。学校以专业为平台,组建了由辅导员(班主任)、专业研究室主任、职业导师(专业课教师)和德育导师(公共课教师)“四位一体”的班级教育管理团队,共同对学生实施教育管理。其中辅导员(班主任)负责本班“四位一体”工作的总体设计及组织实施,主导评价、考核和奖惩工作;专业研究室主任针对专业特点、学生特点,规划并适时调整和指导班级的教育教学和就业工作;专业课教师负责专业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和职业素养,提供就业指导及信息服务;公共课教师协助辅导员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四类”教师互有侧重,互为补充,实现了教育、教学、就业在校、院(部)、班级三个层面的整体联动,充分发挥学校不同角色的教育功能。
学校在推进“四位一体”全员育人的同时,不断提高育人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素质,通过“双青工程”、“德育名师工程”、专任教师和青年干部担任班主任制度、辅导员退出机制等,打造了一支学习型、职业化、专业化的高素质育人工作队伍。
3.创新方法和手段,推进人文素质教育信息化建设。学校积极打造网络教育阵地,开发优质网络资源,搭建网络自主学习平台。学校建有数字化学习中心,把学校自主开发的7个专业教学资源库、217门精品课程(网络课程)等资源和国家“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分中心项目、Autodesk设计创意教学中心项目、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高职教育联盟共享资源库建设项目等资源优化整合,构建了庞大的学习网络,有效地引导了学生自主学习方式的变革,学生由过去的被动的满堂灌式学习到现在借助校园无线网和自主数字化学习中心主动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发生了根本改变,学习效果也不断显现。
学校建立了师生网络互动平台,利用网络开展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的校园文化活动,打造网上网下两个校园,用广受学生青睐的现代信息技术吸引学生、引导学生、教育学生,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总之,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必须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必须坚持把树人育人和以人为本作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和唯一追求,为此,必须坚守高职教育本质,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