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一位校长的“教师生态”重建之路

2012年05月25日 17:43 佚名 点击:[]

在教师眼里,韩志亮是位没有“架子”的校长。学期结束了,全校教师要拍张“全家福”,韩校长会帮着摄影师忙前忙后,将老教师们一个个安排在前面重要位置,而他自己却跑到最后一排,与年轻教师们站在了一起。

无论是先前在小学做校长,还是3年前调任山东省潍坊第八中学当校长,不管到哪里,韩志亮都会将人性关怀和人文管理投注到教师身上。因为在他看来,教师的生存状态直接影响学生校园生活质量——

山东教育报记者 宋洪昌

做校长15年,韩志亮总结出一条经验,学校能否成为学生内心深处喜欢并渴望的场所,学生有没有感受到学校生活的幸福与快乐,这一切,主要取决于教师。教师只有具备温暖人性、良好心态和崇高价值信仰,才能真正影响学生。

当今环境下教师为什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为什么离学生越来越远?为什么难以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在韩志亮看来,这些问题的出现虽然与工作压力、专业成长迟缓有关,但关键还在于教师精神价值的缺失。为此,学校必须对教师进行价值引领,建设良好的人文生态,重建教师精神价值。“学校能否成功,关键看能不能创造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因为教师的幸福决定着学生未来发展。”

教师的精神价值怎样建立?学校的教育生态如何营造?韩志亮用自己的行动一步步作着诠释。

“一直以来,我有一种困惑:过去,教师虽然收入低,教师职业的社会认可度低,但是那时候的教师身上有一种精气神,敬业意识强,责任感强,争着多上课,很少有抱怨的。现在,教师的收入高了,社会认可度也提升了,可是为什么抱怨却多了,职业精神也弱化了呢?”

1让心灵先到达理想的地方

时下,教师职业倦怠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不管是身在乡村还是身在城市学校,不少教师都缺乏工作热情与激情,专业发展动力不足,职业追求模糊。为什么会这样?韩志亮认为,其原因不单单是外部的,更重要的是教师缺乏一种信仰,心灵缺少“阳光”的照射。

怎样消除教师的倦怠心理?韩志亮没有采用强制方式和说教,而是将解决教师“心”的问题作为突破口。在他看来,良好教育的前提是首先让教师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满意,对学校和工作满意,能够获得职业幸福感。“教师满意了,有幸福感了,心中就会充满阳光。心灵阳光的教师,即便是批评学生的时候,学生的心灵深处也会感受到阳光的照射。”

职称晋升是每位教师特别关注的一件事情,有的教师因为没有如愿晋升而有情绪,影响工作积极性。韩志亮就帮教师们“算账”:“人生就是一朵花。你一不开心,一个花瓣就落下来了。”他希望教师们能够以一种良好的心态面对职称评定——面对过程,尽力而为;面对结果,顺其自然。

他请专家给全校教师作报告,上幸福课;与教师掏心窝子般地交流,建立与教师之间的信任……他努力用一种文化引领教师的精神。他说,他所做的就是在门外敲门,让里面的人把紧闭的门打开,走出来,走到阳光下。有的教师也许一时还不愿意完全把门打开,有人甚至就是不愿意开门,但他会一直敲下去,直到对方把门打开。

他很看重教师的精神修炼,并将此视作对教师心灵的唤醒:“教师应该感觉做人是一件无比美好的事情,欣赏自己,也欣赏他人;信任自己,也信任他人;激励自己,也激励他人。深信他人与自己一样有价值,用真诚、友善、公平、信任、尊重、宽容、理解和热情,砌成自己心灵的安全大厦。”

面对那些习惯抱怨的教师,那些将每天上课看作负担的教师,韩志亮没有用“做蜡烛”、“讲奉献”等去要求他们,而是从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出发去关注教师的内心需求,用人性的温情去滋润教师的心灵。他首先让教师浮躁的心安静下来,让教师明白,即便是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存质量和人生幸福,也要少一些厌倦,少一些工作的消极情绪。

有一次去爬山,韩志亮无意间听到身边一位教师边攀登边感叹:“哎呀,怎么还没爬到顶!”爬山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和快乐,可是怀着这样的心情爬山,又怎么能够享受到快乐呢?在他看来,这种感叹的背后,是一种消极的心态。面对任何事情,一旦以一种消极的心态去对待,就会成为一种沉重和负担。教师的工作也是这样,以消极的心态面对工作,收获的就不会是快乐,而是厌倦甚至痛苦。教师为什么会出现职业倦怠?是因为思维方式出了问题,信仰出了问题,逐渐将自己的内心封闭了起来,越来越远离了快乐,远离了学生。而作为教师,一旦远离了学生,缺少感情的投入、心情的投入,从学生那里获得的快乐就会越来越少。

所以,每次组织教师外出活动,韩志亮总忘不了提醒教师,不要怕累,要关注幸福和快乐。他提出“健康第一”理念,强调不仅要身体健康,更要保持心灵的健康,吃得下饭,睡得着觉,笑得出来。在他的倡导下,学校成立了“步行俱乐部”——“步行上下班,健康好生活”。于是,每到上下班时间,大家三五成群,有说有笑,徒步而行,其乐融融。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融洽,成为影响教师职业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越是对工作倦怠,离学生就越远;离学生越远,就越是感受不到与孩子在一起的乐趣。师生关系好了,老师舒服,学生舒服;老师能更多地体会到工作的快乐,学生能更多地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2从改变关系开始

韩志亮曾经作过一项师生幸福指数调查,调查的结果令他吃惊,全校两千多名师生,竟然有半数以上感觉自己的工作、学习“不幸福”或“不够幸福”。而不幸福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师生关系不融洽,教师感觉学生调皮、不懂事、难教育;学生感觉教师高高在上、盛气凌人、难以接近。

症结在哪里?主要在师生关系不平等,教师离学生太远。“师生关系的主导权在教师,关键是教师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生、教育学生。不少教师抱怨说时代变了,现在的学生不是过去的学生了,这是客观现实。但是,关键是教师如何改变,要学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去年9月,韩志亮让学校工会组织了一次活动,首先是引导教师寻找“我眼里最好的学生”,改变传统的单纯以文化课学习情况评价学生的方式,而是用欣赏的眼光看学生,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地方。于是,教师眼中的好学生一下子多了起来,“××同学乐观开朗”“××同学关心同学”……那些原来在教师眼中没有优点,不怎么可爱的学生,如今也有了优点,变得可爱了。接下来,他又让学校德育处在学生中间开展了寻找“我心中最美的老师”的活动,引导学生通过某一件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感受到教师的美。不少学生“发现”了教师对自己的关注,还有的学生感谢那种关爱式的批评,更多的学生开始感觉到了教师的宽容和信任。

教师喜欢学生,学生喜欢教师,这在韩志亮看来,应该是理想的教育田园美景。怎样让学生感受到校园的快乐?韩志亮认为,这迫切需要教师加强“修炼”——重视学生,喜欢学生,让学生因为喜欢教师而喜欢学校,喜欢学习。

韩志亮经常走进教师的课堂,听得多了,他就发现一种现象,如果整堂课上没有笑声,课堂就沉闷,学生学习状态也就不会好。为什么有的教师会板着面孔讲课,原因在哪里?因为教师没有底气,不敢以开放的姿态面对学生。为此,韩志亮提出“用欢笑声点亮我们的课堂”。课堂气氛变了,师生之间的感觉也跟着变了。教师感到离学生近了,学生感到教师比过去可亲了。

简单、真诚、善意、坦诚,没有修饰,这些“童心元素”让学生保持了童心童趣,同时也应该是教师理解学生、走近学生的通行证。韩志亮希望教师们回归童心,要有点孩子气,用童心解读童心,面对蹦蹦跳跳、天真、稚气的学生,教师应该变得真实起来,简单起来,快活起来。在他看来,只有获得职业幸福的教师,才有可能攀上教育的高峰,尽览教育的美景。他期望“教师应该是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不要永远板着一副严肃的面孔。要有孩子气,要有欢快的脚步,要能够触动学生内心深处最敏感的神经,让他怀疑,让他冲动——只是不要让他平静地无动于衷。”

融洽师生关系重建的过程是缓慢的,但效果却是令人欣喜的。

不断地唤醒,不断地引领,韩志亮发现,渐渐地,活力和微笑悄悄“爬”上了老师们的脸庞。办公室里、教室里、校园里,欢笑声多了,师生在一起的气氛融洽了。

“教师为什么越来越远离学生?为什么难以从学生那里获得工作的满足与快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人文情怀,缺少人性温情。从长远和根本来说,要解决教师的职业态度问题,需要重建教师的人本意识和人性情怀。”

3人文情怀应该是以一种价值期望去引领教师

“天地之性,人为贵。”韩志亮常用这句话要求教师。他说,一定要在内心深处将学生这个“人”放大,看重学生,尊重学生。

他坚持认为,教育是一种德性很高的事业,这种道德性突出的标志就是要关注人、重视人,从人性出发去感受人性。而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三“心”——敬畏心、责任心和敬业心。比如,教师不体罚学生,因为一旦这样做了,就会影响声誉。因此,人性温情应该是教师职业素质的底线。“人性应该成为师德的核心,具体地说,教师首先应该看重人的生命与尊严,这应该成为教师必须具备的精神‘合格证’。一个人适合不适合做教师,具备不具备做教师的资格,首先应该看他是不是善良,是不是具有慈悲情怀,人性的发育是不是健全。可以肯定地说,以柔美的人性与深厚的温情作生命底色的教师,对学生注定有着满心的欢喜。当他看到学生的笑脸、听到学生的问候,无异于蝴蝶觅到花朵,鱼儿放归清湖,那欢心还来不及,那享受还来不及,又怎么会轻视、怎么会漠然!”

“只有人性的东西才可能征服人心。”他语重心长地对教师们说,教学生3年,要给学生的心中种下温情,而不是敌视。

在潍坊八中,教师们都熟悉校长这样一句话:“教师的微笑,是孩子的春天。”韩志亮希望通过这句形象的话语,让教师们明白一个道理:教育需要微笑,而心灵的灿烂才能带来真挚的微笑。教师的微笑是教师教育平等、教育自信、教育艺术的外化,是对教育事业、对学生真挚情爱的自然流露与倾泻。

当然,要让教师给学生以人性温情,学校首先要以人性的温情对待教师。韩志亮主张,人性情怀应该是以一种文化氛围、一种精神力量、一种价值期望去引领教师。而这种氛围和力量应该首先为教师创造一种心灵安全的环境。

清晨,有教师上班迟到了,校长看见了,应该怎样处理?韩志亮理解每一位教师,也体谅每一位教师。他觉得,每个人都有遇到特殊情况的时候,比如孩子生病了,比如路上堵车了,比如自行车坏了,这都很正常。对偶尔迟到的老师,他会谅解。但是,他也会温和地告诉教师,不要让迟到成为习惯。

教师们说,他们明显体会到了校长的坦诚、友善、真诚、包容和公平。

让教师感到安全和满意,不憋屈,这是他追求的一种管理境界。他说,心灵的安全最重要,要让教师们在学校里有一种坦然,不必想着校长是不是对自己有看法,逢年过节的时候不用想着要不要给校长送礼。

学校制度公平公正,校长才会有真正的坦荡,教师也就会慢慢有了理解和接纳。每年的职称评定是关系到每位教师的大事,也是令校长挠头的一件事情。如何做才能够公平?才能让教师少些情绪?每一次,韩志亮都会与教师坦诚交流,最终达成一致意见。

新学年开始,韩志亮在学校推行“发现工作法”——用欣赏的目光发现教师身上和工作中值得肯定的点点滴滴,让教师们在这种肯定中获得投入工作的热情。后来,这种工作方法还延伸到了教师们中间,引导教师自我发现——发现自己的潜能,发现自己最佳的成长区域。

“要使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满意,首先要做到教师对自己的学校满意。如果一所学校连自己的老师都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满是厌倦,满腹牢骚,这不顺眼那不顺气,心怀鄙夷,那么,这所学校怎么可能会有好的发展?怎么可能会培养出优秀的学生,怎么可能会赢得社会的赞誉?”

4必须让教师对学校满意

2012年元旦前夕,韩志亮策划了一个让人颇感新鲜的节日——同事节。在这个为期40天的节日里,教师们一起活动、一起交流情感、交流工作,加深了彼此了解,也活跃了校园气氛,体会到了在一起工作的快乐。韩志亮为同事节精心拟定了一句主题词,叫做“有声有色地工作,有滋有味地生活,有情有义地交往”。他的“校长寄语”张贴在每一个办公室里:“家里的兄弟姐妹,是父母为我们找来的朋友;学校里的同事,是我们自己找到的亲人——让我们的相处成为一种美好!”为了给教师创造交流沟通的机会,学校工会组织按工作性质和分工、工作地点等将全校教师划分为13个小组。小组内的教师一起参与体育活动,一起吃饭聊天,一起去看望组内年龄最长教师的父母,相互之间敞开心扉,彼此欣赏。有了沟通,就会有理解,也就会有关系的融洽。变化,在教师们身上悄然发生着:交流变得多了起来,原来很少参与校园活动的教师,现在愿意参加了;同事之间关爱、欣赏的氛围变浓了。

让教师对学校有认同感,尽可能多地感受到工作的愉快,这是韩志亮设立同事节的初衷。“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矛盾的地方,一是家庭内部,二是同事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经营好了,教师心情就会愉快,工作就会快乐。教师的工资就这么多,作为校长,我不能多给,也不敢少给。我能做的就是尽可能地让教师不感到憋屈,尽可能地让教师对学校满意。教师只有对学校满意了,才会以良好状态投入工作,也才会有利于对学生的教育。”

或许我们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还不到放学的时间,有的教师就早早地推出自行车,在大门口等着,待放学铃一响,校门一开,一秒钟也不想逗留,迅速“逃离”。透过现象看问题,韩志亮觉得,如果校园成为一名教师一心想要逃离的地方,待在学校成为他的一种无奈,那么,这对教师本人来说是一种不幸,对学生来说同样是一种不幸。

教师自身生命质量状况,注定会对学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当教师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爱,满怀情感,满心依恋的时候,这所学校才有可能是有活力的,才是有希望的。韩志亮说:“我做校长多年,当教师的时间也不短。我经常对自己提出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对自己的生存状态满意吗?他们的身心状况如何?他们有没有从自己的工作中感受到职业的乐趣与幸福?遗憾的是,我得到的回答往往是怀疑甚至否定的。我发现,教师感受更多的是沉重,发出的声音更多是抱怨、不满甚至痛苦。”因此,他提出,办让学生满意的学校、社会满意的学校,首先要办让老师满意的学校。

为了让教师感到来自学校的关心和重视,学校组织评选“月度人物”,参加全省实验教学创新大赛并获多项大奖的教师成为首届“月度人物”。中年教师处在特殊年龄段,保持和激发他们的工作激情是一个重要课题。韩志亮曾经策划组织过一个“中年教师节”,既体现对他们的理解,又注意挖掘这个群体中的优秀精神加以弘扬,让大家感受到来自学校的关注和关心。学校组织“工作模范”评选,那些虽然没有多少标志性成果,但却多年如一日默默无闻、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工作的教师成为被表彰的对象。

“让校园如家”,这是韩志亮勾画的一幅教师对学校满意的图画。他说,他并不期望这些努力能够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他会让“做幸福教师,培育幸福学生”的愿望像空气一样弥漫在校园上空,弥漫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因为他坚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保留着一些柔软的温暖的东西,它们会像种子一样,随时会在某个春暖的时节,发芽、生长,结出硕果。

上一条:副省长朱虹在全省高校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下一条:走在时代前列 成就远大抱负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4118ccm云鼎集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