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跳出“温室”思维 担负成长重任

2012年03月30日 10:07 佚名 点击:[]

大学就像“温室”,它为尚不具备迎接社会挑战能力的青少年建构起一个“透光、保温、阻挡风雨”的环境,让他们有充分的时间学会思考、学会做人、学会合作,以便能带着更充实的大脑、更强健的内心走向社会。

可是,大学的目标并不是让学生永远呆在“温室”里,而是要将他们培养好之后送入社会,让他们独自面对各种挑战。但一些大学生似乎得了“温室后遗症”,在他们看来,学校、老师以及其他的同学都理应重视自己的需求,甚至进入职场后,还一厢情愿地要求同事、雇主乃至这个社会永远把他们看作“温室里的花朵”而“倍加呵护”。

■通讯员 常雪亮 刘琳琳

“行有不得”需能“反求诸己”

【微事件】刚上大一的小悠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在一次讨论“大学中的学习困惑”的课堂上,小悠提出了对学校的不满:学校为什么不允许学生自由转专业?为什么还要用点名的方式要求我们每堂课都到?

老师问:你希望有怎样的变化?

小悠回答:“学校应该允许学生自由选择专业,想学什么专业就学什么专业;上课是否出勤应该让学生自主选择,如果老师讲得好,学生自然就会来上课,老师讲得不好学生有权利选择不来,老师应该提升自己的讲课水平而不是强迫学生听无聊的课程。”

老师又问:“学校是允许转专业的啊,只要你大一的成绩达到一定标准,证明学习能力强,就有资格重新选择。”

小悠撇了撇嘴:“那要达到那个成绩很辛苦的啊!”

老师无奈地说:“其实你的愿望不仅仅是自由选专业,而是要轻松、不辛苦地随意选专业”。

【点评】校园的教育、引导本质决定了学生在其中享受了很多的照顾。相似之处是,职场中也有新进员工提出各种质疑和抱怨——我堂堂大学毕业生,整天干复印、跑腿、报账的活儿,简直就是浪费人才;我的领导实在是太不聪明了,明明可以有更好的办法,非得让大家这么麻烦;那个某某明明是个害群之马,也不知道上级是怎么想的,居然招聘进来?”

相同性质的抱怨,在学校里,由于老师承担“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所以给学生表达、申诉的机会,以期待学生能够学会用全局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环境和思考问题;但在企业中,老板的回复往往是“请你走人”,“我们招聘的是能够胜任工作的员工,不是指手画脚的领导。”

何为适应?在大的环境中,我们能够找到系统中自己的位置,并且在熟悉环境规则的基础上,调整策略以更好地发挥自己的能力。案例中小悠以及职场中某些刚毕业的大学生,自我中心地认为大环境的规则应当适应我,而自身却没有调整的意愿。

从个人成长的角度来看,小悠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没有一条是针对自我提升的,全部是要求环境改变来适应自我的需要,甚至在转专业这一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达到的事情上,也希望由学校调整政策来满足。这是心理学中典型的“外归因”,就是坚持认为生涯发展的结果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如果有任何不理想之处,那一定是环境需要改变,而不是自己需要改变。

这种“外归因”的思维方式,对于即将进入职场的大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企业组织的目的是创造价值,学校的目的是培养教育学生,性质完全不同,同样,企业领导者不是老师,更不是家长,没有义务指导员工的成长。将一切问题的责任归因于外部环境,这样的员工在企业组织中是没有价值的。相反,将生涯发展的结果归因于自身的努力程度,会更加有利于个人的发展,努力可能并不能马上改变事情的现状,但努力会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及学习态度。

“投之以桃”勿求“报之以李”

【微事件】子峰是家里的独生子,刚进入大学,面对友善的室友他感到非常开心,觉得自己终于体验到了令人快乐的集体生活。为了跟同学搞好关系,他经常帮他们打水、带饭、记笔记,甚至把作业借给室友抄写。他一直真诚地关心身边的人,也认为其他人理应同样地对待他。

可一件事让子峰备受打击:有一次他因感冒耽误了班会,而班会上恰好布置了关于家庭贫困的学生申请助学金的事宜,子峰的家境不太宽裕,有申请助学金的可能性。但直到助学金评选结束,结果张贴出来后,子峰才发现自己根本就不知道这件事。

“为什么他们就不能提醒我一声?”子峰对自己的室友非常不满,“我平时是怎么对待他们的,遇到这么重要的事情谁都不记得告诉我一声,他们怎么可以这样对我?我以后再也不想跟他们相处了,我要换宿舍。”

【点评】一些大学生认为“别人都应该真诚对待我”,他们常常以“好朋友”的高标准来要求同学,希望每个同学对待自己都像对待好朋友:考虑我的感受,关心我的需求,和我谈心,在我痛苦时安慰我,在我困难时帮助我。当对方没能达到自己的要求,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否认对方的一切,认为对方冷漠无情,不值得相处。

“尊重”是人际关系的核心原则,它的深层含义是——对方有接受你好意的权利,也有拒绝你好意的权利。

案例中的子峰试图用自己的好意换取他人的好意,在没有取得自己预想的结果之后,就走向另一个极端,指责对方的无情无义,这其实是一种“用讨好的方式控制关系”的做法,这种以交易的方式获得的关系并不稳定。

其实,从点头之交到知音,人际关系的亲密程度是分等级的,而不同的亲密等级交往时的内容和策略也有不同。大学生最终要走向职场,职场中同事关系更需要经营,在同一个组织内部,同事之间不仅有合作,还有竞争,如何能在这样一个复杂的情况下共同为完成组织目标而努力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同学或同事没有义务照顾你,简单地认为“我为你好,你就必须为我好”是一种非理性的信念,如果不能理性地对待人际交往中出现的不对等现象,就会导致关系交恶,最终影响组织任务的完成,受伤的还是自己。

“急人所急”也要“秉公决断”

【微事件】林莉打算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对方学校除了要求林莉考取托福高分之外,还需要她本科时期的绩点达到3.5以上,正在上大三的林莉为此事发了愁。她曾在学期初出于兴趣选了一门艺术选修课,但后来因为托福备考压力大,就一直断断续续地去上课,平时的作业也做得非常马虎,原本想着只要不挂科、不影响毕业就好,但现在如果分数不理想会影响申请美国的大学。林莉思前想后,决定去求选修课的老师手下留情。

选修课的老师听了林莉的理由,表示所有的成绩都是按客观的表现来评定的,如果照顾了林莉的特殊情况,那就对其他认真上课的同学不公平。林莉认为老师太苛刻了,自己马上就要因为一个分数而申请不到好大学了,老师却还一板一眼地拒绝自己的请求,老师的做法对自己未来发展造成了阻碍。于是,林莉跟同学抱怨说:“老师的职责不就是帮助学生更好地发展吗?现在他通融一下,我就能申请到好学校了,但他不肯,一定是想通过惩罚我而显示他做老师的权威。”

【点评】某著名的人力资源专家曾经提到过“如果大学生在学校里能够遇到一位严厉的老师,那么他在职场适应中肯定会表现得更好。”

“我理应得到包容”的想法存在于一些大学生的潜意识中。他们把身边接触到的所有师长都看成父母或“保姆”,认为即使自己做错了什么,别人也应该出于对自己的爱护而一律包容,一旦不能包容,那就是别人的错。他们将生活中的挫折当作“你们对我不尊重”来看待,像是被宠坏了的孩子一样,稍有不顺便通过指责对方来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内心力量无比强大、信息无比丰富、思辨能力无比犀利的老师才有可能应对这些压力。相比而言,职场中的领导者就不需要如此辛苦,企业组织中的规则适用于所有人,并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必要浪费时间来辩论。一些大学生用排斥、抵触的方式来讨伐老师的严格要求,这种貌似独立实则幼稚的做法,最终会让自己真正面对社会的种种复杂时茫然无措。

【结语】人的一生是追求心智成熟的过程,而追求心智成熟的过程是痛苦的。

当今的大学生生活在物质丰富、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些学生似乎养成了当面对困难时,自己等待、回避就会有人跳出来为自己解决的习惯。心智上的不成熟让道理化作锁链,封住了家长和老师管教的手段,让这些学生看不到家长对他们回避困难的担忧、老师对他们不承担自身成长责任的无奈。

李开复谈到创立“开复学生网”的初衷是“让学生学会帮助自己”。

但让他惊讶的是,更多的学生希望他直接帮他们作出决定。被动的学生总是习惯性地认为他们现在的境况是他人和环境造成的,如果别人不指点,环境不改变,自己就只有消极地生活下去。其实,持有这种态度的人,事业还没有开始,自己就已经被击败。一个主动的学生应该从进入大学时就应跳出“温室”思维,积极主动规划自己的未来。

积极主动的第一步是有积极的态度。

积极主动的第二步是对自己的一切负责,勇敢面对人生。不要把不确定的或困难的事情一味搁置起来。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不去解决也是一种解决,不作决定也是一个决定,这样的解决和决定将使你面前的机会丧失殆尽。

积极主动的第三步是要有充分的准备:事事用心,事事尽力,不要等机遇上门;要创造机遇,把握机遇。

积极主动的第四步是“以终为始”,积极地规划大学四年。任何规划都将成为你某个阶段的终点,也将成为下一个阶段的起点,而志向和兴趣将为你提供方向和动力。只要认真制订、管理、评估和调整自己的人生规划,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

上一条:播撒美的种子 化育美的心灵 下一条:用优秀文化浸润学生心灵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4118ccm云鼎集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