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最美妈妈”的理性选择

2011年07月24日 17:50 佚名 点击:[]

“最美妈妈”吴菊萍的故事,如夏日清泉,令人精神一振:杭州滨江区一女童从小区10楼坠落,素不相识的吴菊萍伸出双手,用身体阻缓了女童坠落,但自己的左臂被巨大的冲击力撞成粉碎性骨折。

勇敢的吴菊萍收获了全社会的赞誉,还得到了所在公司阿里巴巴的20万元奖励。自然,事后吴菊萍也免不了要回答媒体对动机的提问:当时是怎么想的?有没有意识到危险?为了让提问更有的放矢,这个“危险”被量化了:一般人手臂受重只有45公斤,但吴菊萍用手接住坠楼女童的霎那,相当于一个330多公斤的重物砸在了手臂上,用医生的话说,(这么大的力量)砸在脖子上就是瘫痪,砸在脑袋上就是死亡。

对此,有些媒体的结论是吴菊萍“根本没想过”,还有网友动情地总结:在爱的世界里,根本不存在普通的力学。

这大概是一种固有的思路:道德是不能被“计算”的,道德楷模们之所以能“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就是非理性因素超越了理性因素。因而,在对各种好人好事的报道中,我们经常看到,“根本没想过”成了英雄回答动机时的标准答案。

但笔者倒觉得,“母爱的冲动”并不一定完全是事实的真相。吴菊萍救人过程中有一个细节:在冲上去接孩子之前,她把高跟鞋脱掉了。这说明,虽然可能不是很精确地计算危险的程度,但吴菊萍至少是思考过的,并作了一定程度的防范,而不是像有些报道所说的那样,丝毫没有计算过利害得失,只是,她选择了把他人的利益置于自身之上。

这其实符合经典经济学对“理性人”的描述:人追求个人直接利益的最大化,同样也会追求他人或社会福利的改进——增进团体的利益,才能增进个人的利益。从这个意义上讲,吴菊萍秉承了人类利他主义的传统——作为一种社会基因之所以能代代流传,归根到底不在于其是天赋能力或一时冲动,而是“理性人”在漫长的历史中集体的选择。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相对于某一个具体的情境来说,人的“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追求的效用最大化有时会产生冲突。正如英国经济学家威廉·斯坦利·杰文斯所说,“以为自己的福利,并为他人的福利时,较高的道德是非的计算是需要的。”用更直白的话说,必须权衡是当前个人利益为重,还是社会长远整体利益为重。

笔者以为,吴菊萍在伸出手之前,或许曾有过“较高的道德是非的计算”,她会想到风险,也会想到自己的孩子,更会想到从10楼坠下的那条小生命,这个利益的权衡,当时围观的人可能也有人做过,而吴菊萍给“道德是非”打了最高分。

吴菊萍是一位母亲,她的行为当然有爱的成分,或许“根本没想过”确是其当时真实的反应。即便如此,这种瞬间的条件反射,却必来自平日的“道德理性”——有以他人利益为重、以社会集体利益为重的价值观和道德心,才会有关键时刻的自然而然之举。

社会需要对道德心来源及其社会作用的理性和科学认识。价值观,需要日常的培养;道德心,需要一天天地养成。过分地渲染道德楷模们的“没有计算”、“爱的本能”之类,或许会让道德心变成为无源之水。

上一条:清华改革政治课 称要让学生“真信”马克思主义 下一条:嘉兴学院用“红船精神”引领学子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4118ccm云鼎集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