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高校学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一方面,学子们期望通过思政课解决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与模糊认识,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引;另一方面,这些“80后”、“90后”大学生不等同与“80前”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群体特征,也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成长路上,大学生们需要什么样的思政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该如何与时俱进地创新,使其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记者调查
“思政课”:成长的路上离不开你
“释疑解惑,终身受益”
3年前,性格内向的宋源刚踏入中原工学院的门槛时,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新奇,也有点焦虑——展现在他面前的一切与高中时代如此不同,让他这个自认为已经成年的年轻人有些茫然与无所适从……
因此,当教《思想品德修养课》的老师走上讲台,告诉他们这些大学新生,这节课的内容是“如何适应大学生活”时,宋源一下坐直了身子。“那节课我听的特别认真”,宋源告诉记者:“老师列举了大学和高中生活的种种不同,从学习观的转变讲到人际交往的转变、生活方式的转变,连怎么理财都讲到了。”
也就是在这节课上,宋源明白了大学时代师生交流、同学交往的重要性;知道了多参加社团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对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大有帮助。从那以后,他试着改变自己不爱交朋友、怯于参加集体活动的性格,大学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如今的他,已经是所在院系的学生会主席了……
“感谢思政课为我释疑解惑。我终身受益。”宋源说。
河南农业大学的孙冰源有相同的感受。他说,虽然小学时就学过思想品德课,但大学时代的思政课更深入、更倾向于解决实际问题与成长中的困惑。
最让孙冰源印象深刻的是思政课上一次关于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论”。老师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大家抢着上台,气氛非常热烈——“那节课让我们澄清了许多模糊认识。最后老师做总结发言,他的一句‘大学不是让你们来玩的’,我至今记得。”
从此,思政课成了孙冰源最爱上的课之一。他觉得,只要老师教法得当、贴近实际,思政课不仅不是“枯燥无味”,而且相当有用、受益终身。
思政课的几门课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被公认为教师最难讲、学生也最不易学的。可是,女大学生郑和洋却学得津津有味。她说,通过这门课,让她对哲学、政治经济学等有了初步了解,她总是试着用学过的这些基本理论印证现实生活、尝试解决现实问题,“收获很大、启发很大”。
“思政课”也要“三贴近”
从1985年大学毕业算起,中原工学院政法学院副院长虎业勤已经教了25年的高校思政课,堪称一名“老兵”。近些年,她深刻地体会到高校思政课正面临着一些新的挑战。
“一是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变化;二是现在在校的大学生都是80后、90后,他们思想特征、认知能力、心理特点等也和以前的大学生不同。”虎业勤说,5年前教育部提出对高校思政课进行新课改,她由衷地欢迎,因为思政课太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了。
“创新包括教学的方法与内容,但我觉得归根结底到一点,就是‘思政课’也要‘三贴近’: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虎业勤说。为此,她的课总是将基本理论与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焦点结合在一起,以专题的形式来讲述,她讲过的就业专题、网瘾网恋专题、伦理道德专题等高年级的大学生至今回忆起来还津津乐道。
本身就是80后的高校思政课老师赵茜,特别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常年教授《形势与政策》课的赵老师有一个固定的教学环节:课前或课间十分钟,请学生将他们之前做好的视频或多媒体拿到台上展示、讲解,内容则可涉及个人感兴趣的各个领域与热点话题。“金融危机发生前,就有同学讲次贷危机、粮食危机了。”赵茜自豪地告诉记者,她觉得这个小环节拉近了思政课与现实、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挖掘自身潜力的平台。
赵茜说她最欣慰、最愿意看到的一幕,就是她在讲课时,讲台下的学生们“眼睛发亮”地盯着她。“盯着我就说明他们听进去了。思政课就是要入脑、入心。”
做到这一点,教案、课件就需要紧跟形势与时下热点,时时更新。有一次,她的讲课主题是“爱国主义”,恰逢那时发生了“拍卖圆明园兽首”与“家乐福事件”,她立刻改变了教案,从这两个事情着手让大家讨论大学生应该如何爱国、理性爱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大学生随国良认为,现代的大学生是渴望求知上进、有社会责任感的一代,对上思政课的热情其实很高,期望通过上思政课解决成长中的一些困惑与模糊认识,给他们以正确的指引。但他们反感空洞的说教。“拿我们班上的例子来说,思政课老师一说到实例,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就高涨起来了,刚才还沉闷的气氛也马上变得活跃了。”因此,在随国良看来,思政课一旦与“三贴近”相结合,就有了很强的针对性、实效性,受到大学生们的欢迎是必然的。
“主渠道”与“多渠道”
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的党总支副书记孙淑娥,是一名兼职的思政课老师。每带一届学生,她都会在上第一节课时,一股脑儿留下自己的固话、手机、邮箱、QQ号。多年的思政教育工作经验使她发现,一些学生不善于当面表达、怯于课堂提问,但是,愿意接受课外相对私密的交流。她正是通过网上聊天的方式,鼓励一位正陷于不正当恋爱漩涡的男同学及时“跳”了出来,专心学业。如今,这位男同学已经结婚生子、事业有成,至今仍对孙老师有着感激之情。
毋庸置疑,思政课是对高校学子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但很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思政教育不能仅靠俗称“两课”的思政课,许多思政教育在课外、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中原工学院党委副书记刘志刚告诉记者,“主渠道”之外,还应“多渠道”开展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两者相辅相成。
“我们的抓手是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和每年一系列的活动,核心是以人为本。”刘志刚说。“比如,以重要纪念活动为契机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利用毕业生离校开展和谐温馨安全文明离校教育;通过连续9届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周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优秀大学生事迹报告会弘扬学校‘表彰文化’、‘报告文化’;每年确定一活动主题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
刘志刚认为,大学生思政课和思政教育要立足新需求、关注新动态、解决新问题,“春风化雨”滋润学生心田。而通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是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
访谈对象:中原工学院党委书记谢振山
访谈主题:
关键是让思政课“实”起来
谢振山,1954年5月出生,河南临颍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曾任河南医科大学党委书记、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东校区党工委书记,现任中原工学院党委书记。曾获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河南省思想政治教育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记者:近年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政课”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作为高校的党委书记,你认为,在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扮演了什么“角色”、起到了什么作用?
谢振山:大学生大多在18-22岁之间,属于心理断乳期,正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而“育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帮助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天职,以学生的人生发展或者说以其健康的人格发展为基本任务。我觉得,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所担任的角色应当是“良师与益友”,是大学生理想探求的指路者,是心理困扰的排解者,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者。它的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概括: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与主阵地。
记者:现在的在校大学生基本上是80后甚至90后,这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如何与时俱进、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更有针对性、有效性?
谢振山:“80后”“90后”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巨变成长的两代年轻人,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独生子女”身份、应试教育、就业压力等使他们有着不等同与“80前”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群体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转变思维方式,树立新的人才观念,紧紧抓住“育人”这个核心,紧密贴近社会现实、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才能让思政教育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加强针对性。
记者:某些高校校园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学生遭遇成长中的困惑不知如何解决;另一方面,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的“思政课”却一味“务虚”,造成教育效果不明显,一些学生甚至产生了排斥心理。你认为,思政课如何才能为学生“喜闻乐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谢振山:面对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网络时代,思政课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途径和渠道上都要进行改革,才能为学生喜闻乐见、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总的来讲,至少应抓住三个重点:第一要有针对性,对解决大学生成长道路上遭遇的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要有帮助,学生才爱听;第二要善于把历史和现实的距离拉近,善于把理论和实践的距离拉近,善于把党和群众的距离拉近,并把它们很好地结合统一起来,学生才爱听;第三思政课教师对党的创新理论要真信、真学、真用,学生才会听。
记者:这对思政课教师的素质和队伍建设是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谢振山:是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仅要有学术魅力,而且要有人格魅力。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知识的教育、理论的教育,从根本上而言是实践的教育、养成的教育。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自觉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对马克思主义要做到真学、真信、真用,从而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特别强调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用自身良好的道德形象影响学生,用高尚的人格力量感染学生,做坚定信念、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典范。
记者:高校的校风学风教风应该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反映。两者如何结合?
谢振山:校风、教风、学风代表着学校的形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校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为了把传授知识技能与坚定理想信念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把继承传统与开拓创新结合起来,大力培育优良的校风、教风、学风。我相信,我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在这些主题教育、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