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关于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思考

2010年10月09日 23:00 佚名 点击:[]

贴近生活实际 倾心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堂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有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核心问题是要指导学生掌握正确认识社会、关注生活的科学思维方法。为此需要切实走近学生,深入了解学生,到位关爱学生,着力寻找优化教学内容、活化教学过程的源头活水,才能到位有效地打造学生喜爱的思政课堂。

1.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思政课教改的原动力

真正的教育,应该是师生共同打造完美幸福人生的过程。陶行知先生曾经指出:“处处是创造之地,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本着“大爱育人”“以生为本”的理念,为有效培养和优化学生作为职业人所必备的职业道德,以及作为社会人所不可或缺的社会公德和法治观念,就必须以对学生的充分理解、信任和尊重为基础与前提,力求让学生在参与教学过程中感到温暖和舒心,进而潜心思考和认识自己的价值,由此点燃心中的希望之火。

1.1 关注大学生的独立人格

教育民主是思想政治教育常讲常新的话题,充分关注大学生的独立人格对于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则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尽管当代大学生可能存在人生历程难免的人格和心理缺陷,但不可以据此忽视他们期望摆脱不合理约束和干涉的心理。因为,思政理论课的教育效果更有赖于大学生由衷的认同和接受。思政理论课的教学实效,绝非一般的梳理教材所能奏效,道德修养、人生道理,关键不在于教师的讲授灌输,而在于学生自身是否愿意领悟和践行。事实上,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的漠视,并非不关心政治,而只是对单调说教片面灌输不感兴趣。因此,思政理论课教学的有效途径就在于,注意贴近学生心理特征和时代发展实际,有机整合和优化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则必须坚持在相信学生进取心的基础上悉心引导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内化、自主发展的能力,力求使之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以期充分发挥其潜能,从而实施科学引领和有效教育。

1.2 理解学生的发展需求

当今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较之一二十年前似乎是大有改善。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因素,大学生们的成长其实有着特别的艰辛度,在学习压力、就业竞争、交际障碍等方面面临诸多问题,高职院校学生则更可能遭遇就业不如意、学业不理想、家境不顺心的困难,其在对待社会问题的认识方面会更多表现出不成熟倾向,因而感到健康前行举步维艰。他们需要教育者的理解和信任,思政教师尤其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应其知识阅历和认知特点。在高职院校普遍推行工学结合改革的背景下,思政理论课教学需要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为他们释疑解惑,力求使之理解和感受学习掌握科学理论与指导自己正确认识社会和人生、有效实现人生价值及保障自己健康成长之不可或缺的关系。为此应当采取谈心式、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并以朋友的身份,尽可能融入学生之中,与学生平等交流、释疑解惑。同时还可以结合课程内容,根据既定教学目标,联系社会现实和学生生活实际,组织指导学生有序开展主题明确、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之在实践中提高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这样可以比较有效地促使学生由对教师的好感、尊敬、信任和喜爱,上升到认可、喜欢思政课,有利于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氛围。

1.3 发现新一代的闪光亮点

2009年长江大学10.24抢救长江落水少年见义勇为英雄群体的产生,浙江工业大学学生杨济源践行“男人可以没才,可以没钱,但是不可以没责任感”誓言的事迹,笔者所在学校学生为救助罹患白血病同学一天捐款十余万的事实,都在提醒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曾被称为“迷失的、自我为中心的、无社会责任感的、垮掉的”“90后”。近年有此一说:“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此言尽管有一定片面性,但从教师本应充分肯定教育对象的求知欲望、求新心理和进取心态的角度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当代青年学生对新事物、新观点又特别感兴趣和易于接受。问题在于,我们能否建树和践行共同作为学习主体的理念,能否实现师生携手前行。笔者在面对09届毕业生主讲的一次关于科学发展观讲座之后,就有学生在学院报发表体会文章,由讲座所引用的俞敏洪先生体现“更快更高更强”理念的“大树”“小草”名言切入,概述以有关金矿开发两类思路隐喻国家发展两类模式及其不同效果的实例,转而以大小挖掘机及其所需能力联系于学生的成长内催力,引出了“金矿就在自己身上”的结论。其得到激发的思维力可见一斑。

2.教学资源内容整合是思政课有效教学的着力点

当今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多元化、多层次性和不平衡的特点,决定了众多学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矛盾性和不确定性。为有效指导学生正确关注社会关注生活,需要在遵从课程大纲的前提下,以广阔的社会生活为背景,科学整合思政课教学内容:既要有新颖的时代信息,又不失科学的方法点拨,而且要体现与学生成长的客观自然联系。

2.1 适应学生求知心理,避免空洞说教形象

在思维多元化社会背景下实施思政理论课教学,要改变可能的政治说教形象,似乎难以逾越,但并非不可能。到位落实课程大纲要求及有效提升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的关键,在于能否有效解决思政教学内容与学生需要不匹配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及求知欲,避免其成长被分裂在两个互不接触的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学生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为此需要引领学生科学理解“为何而生”的意义,亦即现代公民经历科学适应社会和优化素质过程的必然性,有效实施公民教育,进而指导学生科学认识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之于自身健康成长的不可或缺作用。这就要求思政理论课教师在社会背景下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充分认识这些成果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正确理解相关理论成果及其指导作用是作为当代中国公民的应有素质,力求使之确认真理性,引导学生思考并与之共同求知,逐步实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比如可由“子贡问政”之“国无信不立,人无信不行”强调国家民本制度和公民道德形象的重要,由“孙志刚案件”“佘祥林案件”“周老虎案件”等切入对“我国法治进程”渐进性认识过程等。

2.2 适应学生求真本性,坚持课程应有导向

理论源于社会实践,但理想境界与现实生活总是有距离,因而实现课程目标需要科学处理教材观点与客观实际的关系。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有这样两句诗:“人生天地间,各自有禀赋,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何者为大事?陶老先生可谓一语道破天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自古就有“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之说。作为坚守思政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教师,更应该充分关注学生的“性善”“向善”本性,在教学实践中着力坚持有效激发学生进取心的导向,尽可能以学生应该关心又能够理解且能够正面引导他们思考的话题角度切入,力求契合学生的求真志向,确保教学能够更好地贴近学生、贴近生活。比如由“人生列车”的载体切入“珍惜缘分、珍爱生命”,结合“木匠建房”的故事切入“共同体意识”,由“五四”先驱名言及2009年五四前夕胡锦涛论说“社会责任心传统”切入当代青年应有责任感等。

2.3 适应学生求新本能,克服教材滞后倾向

我们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身处信息海洋中的大学生网民,本就喜欢求新求异,颇有个性却又偏于浮躁,而今更是视野宽广,其关注又各不相同。与此同时,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所决定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滞后性,则是人所共知、无法避免,现代学生对于教学内容往往以为“一看就懂”但却“一放就忘”,且不愿意深入理解。这就更要求我们充分考虑学生的整体特征和认知特质来安排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为此需要研究书本知识与学生认知阅历的联系,注意联系社会热点及生活问题,确保教学内容常新,有效引领学生科学认识当代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现象。比如由“三鹿奶粉事件”等相关典型切入“敬畏自然、敬畏社会”,由“抗震救灾彰显民族凝聚力和整体道德形象”切入“公民道德建设”,由对“钓鱼执法”的申诉及纠正,切入公民依法维护权利、社会坚持法律思维方式的重要,由中外抗震救灾不同情景的对比切入“科学认识我国社会制度”等。

3.教师自我提升是思政课教改的关键

我们生活在终身发展时代,教育需要培养和优化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为践行“以学生为本”理念,在相信学生、关注生活的基础上实施思政教学,更需要思政理论课教师建树并不断优化终身发展意识。这里的基本前提,是要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作为事业来追求。

3.1 坚定信念,思考探究教学规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指导学生树立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承担重任的思政理论课教师,为此自身首先必须具有坚定的信仰和崇高的理想。以事业追求对待教学,才能进入角色,也才能获得成功,才有望获得社会的认可。这是教师特有的乐趣。

3.2 联系实际,确保教学内容常讲常新

深入理解并切实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方法是所有学科教学的原则。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所包含的教学内容体现了科学思维方法和综合知识性要求。为确保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需要从各有关课程内容的特点及相关现实生活问题的认知要求出发,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使相关的理论和实践知识相互补充、相互印证。作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科学理论生命力源泉,在于其赖以产生并发挥作用的社会实践。由于客观世界、社会实践和人的认识发展的无限性,理解和践行课改教学理念,必然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需要坐得住板凳,耐得住寂寞。

3.3 坚持人本,携手学生共同发展

现代师生的教学关系,早已不是“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而是师生共同研究如何“找水”乃至于“造水”的问题。肩负与学生共同打造健康人生之使命的思政教师,更要坚持与学生携手前行,倾听他们所思所想,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更好的效果。教师要有善待他人、善待社会、善待生活的感恩心理,切实善待学生。这也是真正善待自己。

列宁说得好:“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为了将我国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以适应21世纪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全面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思政课教学在这方面有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

愿意与思政教师同行共勉的结论:国家发展的金矿在民间;人生进步的金矿在心间。

上一条: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 下一条:井冈山大学将红色资源融入教育教学结硕果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4118ccm云鼎集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