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生导航 >> 就业创业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兴趣和坚守成就蝶变人生

2010年05月04日 19:25 佚名 点击:[]

——一位“八O后”教授职业发展成功的启示

【人物小传】

面对庄寒异,你会觉得这是一位寻常的邻家女孩,美丽,文静,言谈中透着几分纯朴和谦逊;看过简历之后,你就不由得对庄寒异肃然起敬了——29岁的她已在《自然》等国际杂志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获得一项国际专利,而且担任研究生导师,成为上海高校特聘教授。正当大批同龄人处于事业起步阶段甚至在为未来职业之路犹疑彷徨时,这位旅美归来的“80后”已如离弦的箭冲在时代前头,独领风骚。

庄寒异1981年出生在上海,10岁时随父母移民美国。在佛罗里达州读完高中后,庄寒异获得全额奖学金,进入佛罗里达新学院,于2003年毕业,获得生物和化学双学士学位。随后,她进入美国国立卫生院,在国家人类基因研究所从事二型糖尿病致病基因方面的研究。一年后,庄寒异考入美国杜克大学,学习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的硕博连读课程。她勤于钻研,加上天资聪颖,不少同学需要五六年才能拿到的学位,她只用3年就破格拿到了。

读研究生时,庄寒异在导师带领下,从事哺乳动物嗅觉的分子机理方面的研究。她通过对雄烯酮这种化合物的人类嗅觉受体研究,第一次将分子层面的嗅觉受体遗传学变化与人类嗅觉感知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相关论文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在《自然》杂志上。庄寒异所在的研究组研发了一套高通量嗅觉受体筛选平台,让分子和受体成功建立了联系。她不仅在《自然》分册发表了研究论文,相关技术还申请了专利,并已授权比利时一家公司使用。她多次受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引起了国际同行的瞩目。

身在异国他乡,庄寒异感受着祖国经济的腾飞,感受着国内科研的快速进步,回国发展的念头在她心里发芽滋长,越来越强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陈国强教授在与庄寒异接触后,十分欣赏她的科研才华,向她抛出了橄榄枝。庄寒异欣然接受,加盟医学院,担任细胞分化与凋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她负责多个课题项目,并作为导师指导病理生理系的硕博联读研究生。4位学生分别比庄寒异小1岁、2岁、3岁、4岁,形成了有趣的年龄梯队。

陈国强教授修改庄寒异的项目申请书时,即兴在博客中写道:“真的让我没有想到,寒异不仅思路清晰,逻辑分明,重点明确,而且中文书面表达水平如此之好,肯定不在鄙人之下。我少有恭维,但这的确是我内心的声音:得此人才,应该是实验室之福,也是上海交大医学院之福。”随着时间的推移,陈国强教授越来越为庄寒异对科学的追求精神和独立工作能力所叹服。

在新的岗位工作一年多以来,庄寒异克服了学术类汉语表达不畅等困难,干劲饱满,收获丰足。她经过研究发现,一个嗅觉受体的功能在灵长类的进化过程中是极其多变的,进一步阐释了哺乳动物的嗅觉分子机理,相关成果以她作为通讯作者发表在《美国科学院学报》上。庄寒异还入选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晨光计划,负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上海高校创新团队第二期建设项目等。前不久,庄寒异受聘上海高校特聘教授(东方学者),是该计划实施两年来唯一入选的“80后”特聘教授。

不论本科专业选择还是毕业后的去向,乃至离美回国的决断,庄寒异每一步都认清自身特点和外部形势,实现了个人成长的蝶变。

兴趣是选择专业的第一标尺

【现状】

一段时间以来,高考选择大学专业盲目和跟风的现象比较严重。很多高中生,特别是家长因为对大学专业和职业方向等各方面的信息缺乏了解,一窝蜂地扎堆经济、管理、法学和计算机类等所谓的热门学校和热门专业,而农林、地质以及其他部分理科专业则受到冷遇,从而造成“热门太热,冷门过冷”的状况。在选择报考的大学和专业时,很多高中生和家长主要考虑录取因素,对学生自己的兴趣、性格和能力倾向则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抱着“上了大学再说”的态度。等学生进入大学以后,发现选择的并不是自己喜欢或擅长的专业,例如对数字不感兴趣的学生选择了会计、金融等专业,这就造成了或者因为厌弃所学专业而学习不认真,或者学习起来比较吃力,最终半路辍学或者勉强毕业的现象。

一项调查显示,高达52%的被调查大学生表示“如果上天再给一次机会,我会选择另外一个专业”,有34%的人希望在原来所学专业基础上再学第二专业,只有14%的人对高考当年的选择不后悔。

【庄寒异的选择】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庄寒异发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大批中国来的留学生扎堆学习计算机专业,明显感觉到家长的盲目预期、社会潮流趋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专业选择。

而那时的庄寒异并没有面临来自家庭的压力,一直在宽松的环境中按照自己的意愿学习和选择。根据她所在大学的制度程序,并非进入大学之前就确定专业,而是大三时再选。但选择专业并非易事,她也面临种种诱惑,因为感兴趣的领域太多了:生物,化学,美术,法语,考古……反复比较之后,情感的天平渐渐倾向了生物与化学两个专业。在主修两个专业的同时,庄寒异还选修了绘画、雕塑方面的课程。而这样的选择,与她的启蒙教育息息相关。庄寒异坦言,来自家庭的启蒙教育对孩子确立一生的兴趣所在至关重要。

庄寒异回忆自己最初的科学启蒙阶段是在3岁左右。她的父亲是一位麻醉医生,在做鱼的时候,会一边做,一边为她讲解鱼的身体结构。他还把一些化学药品带回家,在水里相互混合,就产生不同的颜色,有时还会冒出气泡、发出声音,特别让庄寒异着迷。得益于家长的引导,她从小就喜欢动手做实验,解剖动物,搭拆模型,心中很早就埋下了一颗科学研究的种子。

庄寒异认为,选择专业,最重要的是兴趣。一些大学生往往以毕业出路作为衡量专业好坏的标尺,这其实是一种短视行为,社会对岗位的需求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而变化的。尤其在转型年代,很难保证当前的热门专业在多年后一直热门,扎堆的后果只可能会造成人才及产业发展的不均衡,也会造成人才严重浪费现象。

只有从兴趣出发,在各种兴趣中找到最佳“着陆点”,才能在学习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持久的快乐。

【点评指导】

面对高考,人们通常都想作出“最正确”的选择,但常常因为不能也无法充分地掌握相关信息,或是因为跟风扎堆所谓“热门”专业,使得作出的选择带着几分“听天由命”或者“盲目”的意味。其实,对于高考专业的选择无所谓好坏,只要是学习者感兴趣,符合自己的个性特点,能够发挥特长的专业,就是适合的好专业。“勤学者不如好学者,好学者不如乐学者。”家长跟风或盲目地干预学生的专业选择,通常会造成学生因为个人兴趣与所学专业不符,逐渐失去主动学习和钻研的快乐,从而丧失在个人最感兴趣的领域进一步发展和成才的良机。而从庄寒异的大学专业选择上可以看出,兴趣绝对是一个人最好的老师,只有将专业选择和个人兴趣相结合,才能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学习动力,最终在所学领域内有所建树。

把握特点以决定深造路径

【现状】

近年来,一部分大学生毕业后选择直接就业,而选择继续深造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但到底是应该选择国内考研还是出国留学,以及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大学和专业继续深造,这成为校园内最热门的话题,以致在各大学的校园网上,关于留学和考研的版面成为学生们光顾最频繁的版面之一,类似的讨论五花八门。前不久,笔者在某著名大学BBS上发现,不少大学新生已经开始为到底要不要继续读研甚至出国留学而苦恼,甚至有人已经开始打听哪些国外高校比较容易申请,以及比较容易毕业。随着近年来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校园里还出现了部分大学生为规避就业压力而考研或出国留学的现象。

但是,到底自己适不适合继续深造,尤其是在应该选择国内读研还是应该选择出国留学等方面,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跟着感觉走”,并没有经过认真的考虑,在对自身特点和专业发展前景不甚了解的基础上,稀里糊涂地就开始了考研甚至是留学的历程。

【庄寒异的选择】

庄寒异和很多同行多多少少都会有这样的感受:一部分学生并非因为真正喜爱科研、立志科学发现而读研究生,只是没有做好本科毕业后进入社会,参加工作的心理准备,找个地方先落落脚。有的学生在完成一个实验后,带着实验报告到办公室窃窃地问:“老师,下一步我该怎么做?”只是应付公事般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缺少主动探究的热情和动力。庄寒异把这称为“动机不纯”。

庄寒异认为,现在的研究生制度,应该遵照宽进严出的原则,如果不能够全身心投入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并做出一定研究成果,那么就不能拿到毕业证书。

庄寒异在美国读书期间,美国国立卫生院发起了人类基因组计划,科研实力雄厚,由此,她坚定了继续深造、走科研之路的信心,作出了读研究生的选择。其间她表现出色,科研成绩优异,得以提前毕业。一般情况下,遗传学和基因组学硕博连读课程需要五六年才能完成,庄寒异只用了3年就毕业了。除了个人禀赋因素,庄寒异对自身特点和个人兴趣的准确把握是她取得优秀成绩的重要原因。

庄寒异认为,在考研或考博之前要想清楚:未来我是不是适合做科研?为了避免决定在匆忙间作出,她建议学生在本科毕业之前进入有关实验室或课题组尝试一段时间,判断自己是否能以科研为乐。如果难以确定,不妨毕业后先就业,在工作中调整人生发展规划的目标与方向。许多职业都需要全情投入才能做好,尤其是以严谨当道的科研工作。只有在认清自身特点、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作出的选择才会是最理性、最有意义的。

【点评指导】

通过考研或者留学进一步深造,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阶段,必须将其纳入到人生职业规划中作通盘的考虑。可以说,是否应作出进一步深造的选择,取决于将来的职业目标和事业理想。而明确个人职业目标的基础是知己知彼。首先,必须有清晰的自我认识和定位,要清楚自己的兴趣所在,在哪些方面能长期地发挥自己的热情;要清楚自己的能力水平,在哪些领域才能让自己的能力足够地胜任。甚至你要确认自己的性格和价值观与你所选择专业的学习内容、相关行业的工作内容是否相符合。其次,必须对将来可能进入的行业或领域有明确的认识,了解其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深造生涯,有针对性地提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使自己更快地达到行业或领域的入门要求。

很明显,庄寒异的选择是成功的,在明确自己要从事科研事业后,她选择了最适合的继续深造之路。

因此,如果像庄寒异一样立志将来从事学术研究,你应该选择学术性强的专业继续深造,而且要全身心地大量阅读学术文献,参与导师的研究课题计划,争取多发表几篇学术论文,从而积累更多的学术经验。与此相反,如果你计划今后从事市场销售、产业应用等领域的工作,你最好选择应用性强的专业进行深造,积极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需要,并寻求更多的机会参与应用性强的校企合作项目或者直接去企业实习,从而将理论联系实际,积累更多的实践经验。

打破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

【现状】

近年来,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越来越大。但面对就业出现的新形势、新环境和新要求,一些大学生显然缺乏应有的、足够清醒的认识和准备,缺乏积极选择职业和主动追求就业的意识。即便是在进行职业选择时,一些大学生也往往是以当前社会流行的职业观念和评判标准代替自己作选择,常常是以职业的社会地位、所在地区、经济收入和工作条件等作为职业选择的依据,而很少从自身的兴趣、性格和价值观出发,很少考虑自己的能力胜任情况,致使在选择职业时存在很大的盲目性。

比如当前的考公务员热,有的学生经过激烈的竞争获得了公务员职位,但真正进入以后才发现自己不喜欢也不适合公务员工作。再比如有一些大学生宁肯选择“蜗居”于北京、上海等一线大城市,也不选择到中小城市、中西部和基层单位去就业和发展。有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首次就业后3年内跳槽率达到70%,甚至有的大学生成为频繁跳槽的常客,这无疑对用人单位和个人来说都是巨大的损失。而这正是由于职业选择的盲目性造成的。

【庄寒异的选择】

为了更高的薪水而频繁跳槽,不惜代价留在大城市发展,在庄寒异看来,这些都可以理解,毕竟在开明的社会里大家尊重自主选择。不过,她更想和将要就业或初入职场的大学生分享的是:人,不论做什么职业,都要有主见、有定力。

当初选择回国,庄寒异看重的是国内蓬勃向上的事业发展环境,上海的科研环境也相对不错,虽然与美国相比尚有较大差距,她还是决定回来。因为美国的一切都比中国好的观点已经过时。这和国内大城市与西部、基层的相对关系有几分类似。外在的物质条件,并不是衡量职业发展环境的最终标准。

庄寒异列了一个表,把目标方向的优点、弱势都列出来,看看内心的感情倾向哪边,而不是被一些看似理所当然的观念束缚了头脑。那些观念力量强大,曾经让庄寒异的想法左右摇摆:既然从小在美国长大,熟悉当地生活环境,学成后留下来自然更得心应手;美国的科研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在高起点上跟进,有望获得国际前沿的科学发现;国内生活舒适程度比不上美国……在综合衡量之后,庄寒异依然坚信,离开美国回到国内可以有更好的发展。

庄寒异分析,那些频繁跳槽的人,并不一定仅仅因为收入更高而跳槽,还有可能是受了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看到身边同事不顺眼,跟上司的思路不合拍,或者公司的硬件条件太差,等等。她认为在遇到挫折时应冷静,要想想当初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它的优点和缺点,哪方面对自己而言更重要?如果是可以克服的,那就要有所忍让,有所克服,有所担待。

刚回国时,庄寒异不仅学术性汉语表达不顺畅,在申请课题项目、开展科研交流时左支右绌,难以应对,而且接听电话、发送邮件的日常汉语表达也存在困难。她时常上网查阅相关资料,认真面对这些难题,有的词查过许多遍之后才记住英语与汉语之间的准确对应。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努力,她能够做得和一直在国内学习、工作的同事一样出色,赢得了课题组领导的由衷赞叹。庄寒异认为,既然已经选择了回国,那就不能因为语言问题而影响工作。

【点评指导】

在就业市场化的大环境下,大学生既承受了市场化带来的就业竞争压力,也享受着市场化带来的职业选择自由。

而自由选择职业的过程,同时也应该是大学生们逐步清晰自我职业发展定位的过程。结合自身特点和能力条件,理性地分析可选择的职业发展方向和趋势,从而找寻一份最适合自己的、能最大限度发挥自身潜能的工作,无疑是最佳的选择。庄寒异放弃美国的优越条件,选择回国发展,并快速地适应岗位要求,发挥出个人潜能,这再一次证明了她的选择是睿智而正确的。相反,单纯地与他人比较,或者盲从社会流行观念,即便是做了一份在别人看来极其体面或令人羡慕的工作,看似理所当然的选择可能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甚至从此成为频繁跳槽的“职场跳蚤”,永远都在寻找更好的机会,到头来却只是“水中月镜中花”。

此外,除了考虑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外,大学生们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有必要考虑国家战略发展的方向和需要,因为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和重大项目计划通常与人才战略密切相连,比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家全面实施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和重大建设项目,都将为高素质人才,尤其是即将踏入职场的大学生们的能力施展提供广阔的舞台。因此,温家宝总理在与青年学生座谈时提出,青年人要把自己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连在一起。这完全可以成为当代大学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的重要依据。

上一条:一个高职生的升职神话 下一条:关注中职生成才:像他们一样书写闪光的青春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4118ccm云鼎集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