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省情教育 >> 绿色家园 >> 正文
今天是:

 

公告栏
信息动态
时政要闻
他山之石
资料下载
 

千秋伟业·美好未来

2010年06月11日 18:03 佚名 点击:[]

波光粼粼的柘林湖

生态江西站上新起点

陈石俊

浩浩鄱湖,泱泱五千平方公里,恰如一方深碧的翡翠,镶嵌在赣鄱大地的北口。亿万斯年水丰水枯,亿万斯年涛涌涛息,生于斯、益于斯、患于斯的江西人,无论御水放歌抑或面湖叹息,在与湖为伴、与水共舞的岁月轮回中,演绎了太多的故事。无论曾经的故事有多么豪迈,无论曾经的史实有多么悲壮,今天,一个与湖攸关的命题注定要载入史册——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实施。

这是一个英明的决策。英明在于站在了引领全省科学发展的制高点上,执纲制目,绿色生态江西建设有了工作的重心,有了宏伟的目标,有了实实在在的行动。

这是一个科学的决策。科学在于抓住了江西省情中最大的资源特色,突出优势,亮活了中国“最大淡水湖”这张世界级名片。“生态经济区”建设,无疑将成为国家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试验区,江西将因之贴上国家乃至世界级的生态标签、低碳标签。

这更是一个兴利惠民造福的决策,兴水利、避湖害,优环境、宜人居,保生态、可持续,让一湖清水造福于人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从省里提出到上报国家,不到两年的时间。其规划获国家批准,意味着这项决策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生态经济区”建设,不仅是一省之策,亦是国家之举、国家之策。这也标志着“生态经济区”建设有了更广阔的运筹空间,有了更大的操作平台,有了获得国家支持的更好条件;更重要的是,我们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了更大的责任。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核心是生态,本质是发展,根本要求是经济文明与生态文明的高度统一。面对这项关系全省发展全局的浩大工程,我们必须把思想认识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牢牢把握“生态经济区”建设的科学定位、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按照把“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和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的战略定位,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真正把“生态经济区”建设成为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千秋伟业,站在新的起点;浩大工程,须靠大家共同参与。让我们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踏实的作风投身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共同建设江西更加美好的明天!

思路篇

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

坚持生态优先,促进绿色发展;坚持科学布局,促进协调发展;坚持改革开放,促进跨越发展;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发展,努力把鄱阳湖地区建设成为全国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经济示范区。

发展定位

打造“三区一平台”实现生态与经济双赢

根据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在我国区域格局和生态格局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从国家战略全局和长远发展出发,提出了“三区一平台”的总体定位,即:全国大湖流域综合开发示范区;长江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保障区;加快中部崛起重要带动区;国际生态经济合作重要平台。

围绕“三区一平台”的定位,着力构建安全可靠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调配有效的水利保障体系、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高效便捷的综合交通体系。

重点建设区域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生态旅游基地,光电、新能源、生物及航空产业基地,改造提升铜、钢铁、化工、汽车等传统产业基地。

奋斗目标

分步实施谋未来

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一项时间长、任务重的系统工程,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阶段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

第一步:2009年~2015年为先行先试、强基固本阶段。主要任务是创新体制机制,夯实发展基础,壮大生态经济实力,初步形成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新模式。

第二步:2016年~2020年为深入推进、全面发展阶段。主要任务是构建保障有力的生态安全体系,形成先进高效的生态产业集群,建设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群,为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良好基础。

同时,从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经济发展、生态文明社会构建等三个方面设定了2009年~2015年重点规划期的主要奋斗目标,到2015年,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生态产业体系初步形成;生态文明社会初步构建。

环保篇

11大工程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以湖体保护、滨湖控制、生态廊道为重点,建立流域综合管理体制,强化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统筹湖区及流域上下游、干支流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推进流域综合治理,提高环境容量和生态功能,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湿地保护: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

污染防治:加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绿色屏障建设:构建生态廊道、加强植树造林、强化水土保持。

血吸虫病防治:加强综合治理,提升防治能力。

生态环保体系建设工程

鄱阳湖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恢复湿地植被50万亩以上,治理“五河”入湖口湿地30万亩。

鄱阳湖珍稀候鸟保护工程:重点建设候鸟保护监测站(点)、鸟类保护监测设施、野生动物救护中心、鄱阳湖区水禽疫源疫病检测站(点)。

鄱阳湖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工程:重点建设鄱阳湖江豚自然保护区以及翘咀红等水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若干县级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基地。

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工程:在“五河”源头及两岸、主要支流源头及两岸、大型水库库区周边实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补植补造、水源涵养林建设与保护工程。

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围绕江西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这一总体目标,实施市县、乡镇、村庄所在地以及基础设施和工业园区等四个重点区域的绿化。

森林资源保护工程:对流域内的2100万亩天然阔叶林全面实行禁伐,对5100万亩生态公益林实行严格保护,恢复3018万亩受灾生态公益林植被和1000万亩受灾毛竹;新建一批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

农区草地开发利用工程:重点开展天然草地改良、人工种草、草田轮作等建设,保护生态环境,提高草地生产力,促进草产品加工业和草地农业发展。

水环境治理和保护工程:建设流域内水源保护地,重点建设物理隔离防护和水源保护区内的点源、面源及内源污染治理设施;治理源头和支流的水土流失治理,加固整治“五河”干流,取缔工矿污染源,治理养殖污染湖库。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建设流域内乡村清洁工程示范村、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规模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新增12万户以上户用沼气池,建设3500处沼气集中供气工程、7000处村级沼气服务网点;建立水稻等作物病虫害安全用药示范区。

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重点建设流域内85座县(市)污水处理厂及城镇、工业园区、企业污水处理设施,配套建设管网约4200公里,新增日污水处理能力约500万吨;建设一批县(市)生活垃圾填埋场及部分乡镇垃圾处理设施,新增日处理生活垃圾能力1.5万吨。

血吸虫病防治工程:综合治理河道3000公里;建设饮水安全工程4.8万处,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90万人、牲畜71万头;硬化灌区渠道5400公里;建设血防生态林30万亩。

畅想篇

统筹布局 共建共享 互联互通

坚持统筹布局、适度超前、安全环保、集约用地原则,加快水利、交通、能源和信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提升共建共享、互联互通水平,形成与建设生态经济区相适应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强化水利设施: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加强主要圩堤和河道治理、完善灌溉排涝系统。

完善交通体系:推进铁路、公路、水运、机场建设,形成连接南北、沟通东西的综合运输通道格局。

保障能源供应:建设重大能源项目、开发可再生能源、完善电力传输网络、加快油气管网建设、推进能源节约。

健全信息网络:推进信息基础设施、电子政务统一应用平台、电子商务基础平台及服务系统、农村信息网络建设。

三大体系工程

水利保障体系工程:建设峡江水利枢纽、浯溪口水利枢纽;新建白梅、四方井、井山、东谷等水库,续建万安水库;实施鄱阳湖及“五河”重点堤防工程;完成重点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大型泵站更新改造,建设和改造一批中小型灌区。加快实施鄱阳湖蓄滞洪区安全建设和乌沙河综合整治工程。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工程:实施国家高速公路网工程和地方高速公路加密工程,实施杭州至长沙铁路客运专线和向莆铁路等干线铁路建设工程,实施京九铁路电气化、皖赣铁路电气化项目;实施九江沿江和“五河”沿岸重点港口建设工程和航道建设工程;实施机场建设工程,扩建南昌国际机场、景德镇机场,新建宜春明月山机场,适时建设赣东上饶三清山机场。

能源供应体系工程:重点实施清洁能源工程,建设彭泽核电站、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鄱阳湖沿岸陆地风电场,形成800万千瓦核电、240万千瓦水电、20万千瓦风电和10兆瓦太阳能装机容量;实施常规火电建设工程,重点实施火电上大压小工程和新(扩)建工程;实施天然气管网建设工程,形成1290公里天然气管道。

区域协调发展目标

区域内农村中小学校舍基本消除现有危房;力争实现区域内所有设区城市和30万人以上的县(市)有1所独立设置的综合性或单一性特殊教育学校;95%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0%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达到标准,基本实现“两个100%覆盖”,90%以上的城市居民出行15分钟可以到达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新建一批农村敬老院,新建、改(扩)建一批设区市和县(市、区)社会福利中心,建设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重点在2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实施农村公路、农田水利、人畜饮水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对特困群众实施移民扶贫搬迁,完成搬迁人口30万人等等。

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工程为民谋福祉

以培育生态文化为先导,以建设绿色乡村、生态城镇为抓手,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努力构建生态文明社会。

建设绿色乡村:优化村庄布局、打造生态家园、树立文明乡风。

创建生态城镇:营造宜居环境、引导绿色消费、完善社区功能。

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文明建设、完善人才支撑和就业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生态文明社会建设工程

生态创建工程:按照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统筹生态建设、环境整治和经济社会发展,建成一批国家级生态市、生态县和国家环境优美乡镇。

生态景观工程:加强城市公园、街道、江河沿岸景观建设,加大居民社区、企事业单位绿化建设力度,建成若干国家园林城市和一批城市景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建设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展示中心和传习所,加强婺源的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

新农村建设示范工程:支持1万个行政村建设新村庄、发展新产业、塑造新农民、培育新经济组织、形成新风貌、创建好班子。重点建成一批国家级和省级生态文明村。

农民知识化工程:开展职业技能教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建成若干农民学习专用网站和农业技术推广示范点。

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加快建设市县两级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完善服务功能。

发展篇

重要基地促环境友好型产业发展

链接一 服务业重点项目

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打造生态旅游基地、传统文化产业园、红色旅游文化产业、服务外包体系建设工程、现代物流基地、特色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等重点服务业项目。

链接二 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将新增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工程、优质油菜基地建设工程、鄱阳湖水产品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生态柑橘基地建设工程、生态茶园建设工程、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工程。

按照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要求,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态经济,努力构建以生态农业、新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环境友好型产业体系。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提高优质粮食生产能力、开发绿色有机农产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生态农业服务体系。

创建新型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培育现代服务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服务业、着力发展旅游业、努力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大力发展商贸物流业、大力拓展金融服务业。

区域篇

区域展望

经济区内显身手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面积为5.12万平方公里,约占江西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该区域集中了全省四分之三左右的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是江西基础条件最好、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

规划范围包括南昌市、景德镇市、鹰潭市3个设区市,以及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青山湖区、浔阳区、庐山区、珠山区、昌江区、月湖区、临川区、渝水区、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德安县、星子县、永修县、湖口县、都昌县、武宁县、共青城、鄱阳县、余干县、瑞昌市、九江县、彭泽县、万年县、安义县、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东乡县、乐平市、浮梁县、贵溪市、余江县、新干县,共38个县(市、区)。

规划期为2009年至2015年,远期展望到2020年。

功能分区

“两区一带”促崛起

根据自然生态系统的不同特征和经济地域的内在联系,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划分为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两区一带”功能分区。

湖体核心保护区

范围为鄱阳湖水体和湿地,以1998年7月30日鄱阳湖最高水位线(吴淞高程湖口水位22.48米)为界线,面积5181平方公里。为强化生态功能,区域内禁止开发建设。

此区域加强稳定湖体水质,维护湿地功能,改善候鸟栖息环境;规范采砂、捕鱼、养殖等经济行为,严格执行采砂管理的相关规定,全面取消湖泊禁养区的围网养殖、肥水养殖,严禁围湖造田、围湖养殖;认真执行封洲禁牧各项措施,切实控制血吸虫病传播;加强旅游和船舶污染防治等等。

滨湖控制开发带

范围为沿湖岸线邻水区域,以最高水位线为界线,原则上向陆地延伸3公里,核定面积为3746平方公里。区域功能为构建生态屏障,严格控制开发。

在此区域加强尾闾疏浚,提高行洪能力;推进植树造林,建设环湖防护林;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减少泥沙入湖;限制施肥量大的农业生产活动,严禁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工业企业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综合防治,依法依规强制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鼓励控制开发带内现有企业搬迁异地改扩建。

高效集约发展区

范围为区域其他地区,面积4.22万平方公里。区域功能为集聚经济人口,高效集约开发。

在此区域遵循主体功能区的理念,科学划分生态保护、农业发展、城镇建设和产业集聚区域;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自然文化遗产、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以及饮用水源地、水源涵养区,积极建设沿河、沿湖、沿路生态廊道和城市公共绿地;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大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促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向优势区域与优势产业集中,从严控制“两高一资”项目,积极发展生态产业、推广低碳技术,加快形成并壮大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块状经济;全面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承接国际国内产业、技术、资金和人力资源转移,大力提高参与国际国内分工与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专家解读

保护鄱阳湖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

江西省科学院研究员、江西省生态协会副理事长戴年华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关注的焦点是生态与经济、开发与保护。江西省委、省政府经过深入调研和反复讨论,提出了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战略构想,目的是使江西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保护好鄱阳湖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江西的青山绿水。规划获得国务院通过,标志着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纳入了国家战略,这将带来政策、项目、投资等各类经济要素的加速聚集,进而成为江西省经济增长的巨大引擎。

保护鄱阳湖具有重要的国际意义。鄱阳湖湿地是我国首批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的七块区域之一,在全球迁徙候鸟和长江江豚保护方面具有重要地位,支持了世界上98%的国际濒危物种白鹤、80%以上的东方白鹳;目前鄱阳湖中的长江江豚数量约占整个种群的1/4。另外,鄱阳湖水量占长江水量的15.6%,是洄游性鱼类、珍稀水生动物的繁殖场所,也是保障长江中下游水量平衡、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安全不可缺少的屏障。

省委、省政府明确发展江西的优势资源,探索生态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之路,提出了符合实际、特色明显的“两区一带”功能分区,即湖体核心保护区、滨湖控制开发带和高效集约发展区,各区的保护与开发重点,层次结构清晰,体现了江西省政府承担环境保护责任的坚定决心和务实态度。

与此同时,省委、省政府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开发区的建设做了充分的科学考察调研工作,较详细制定了全面规划,部署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比如,希望在生态环境方面国家在政策上赋予部分先行试点权力,重大项目建设如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等上予以支持,在重大财税政策上予以倾斜,如生态效益基金的补偿,等等,为加快推进全省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打造全国低碳经济试验区

南昌大学中国中部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傅春

建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和环境系统协调发展,实现江西乃至中部地区科学崛起的重要战略举措。当前,低碳经济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发展模式备受推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无疑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最佳试验区。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低碳经济的试验区是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实现江西绿色崛起、发展低碳经济的必然选择,是在大江大湖流域实现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伟大探索。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明显的生态优势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区域优势,具备成为全国低碳经济试验区的资源、环境、产业、基础设施和城市化基础。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打造成为我国低碳经济的试验区,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降低碳排放量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突破口,以城市群和新型工业化为主战略,以建设低碳城市和低碳产业体系为主抓手,着力打造具有低碳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环鄱阳湖低碳城市群和新型、协调、分工合作和空间组织优化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低碳产业体系。以低碳经济为纽带最终建立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高度统一的长效机制,实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人与自然的协调共生以及经济与生态之间的协调发展。

上一条:千秋伟业·恢弘画卷 下一条:世纪使命·上下求索

关闭

Copyright ? 2009 - 2010 All Rights Reserved 4118ccm云鼎集团马克思主义学院 版权所有
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公电话:0795-3203978  马克思主义学院邮箱:szb0918@163.com 管理入口